《秋晚客鸡鸣寺》

时间: 2025-01-26 02:29:00

古寺崔嵬俯帝城,攀跻渐觉旅愁轻。

楼台寒入三山色,砧杵秋高万户声。

向夕张琴依竹坐,有时待月伴僧行。

从来禅室多心赏,几席无尘梦亦清。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秋晚客鸡鸣寺
作者: 顾大猷 〔明代〕

古寺崔嵬俯帝城,
攀跻渐觉旅愁轻。
楼台寒入三山色,
砧杵秋高万户声。
向夕张琴依竹坐,
有时待月伴僧行。
从来禅室多心赏,
几席无尘梦亦清。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秋天的晚上,来到一座古老的寺庙,俯瞰着帝王之城。爬上高处,旅途的忧愁似乎减轻了。寒冷的楼台与远处的三座山交融在一起,秋天的声音在万户人家中响起。傍晚时分,作者坐在竹子旁弹琴,有时也会在月下与僧人一起散步。在这个禅室里,总是能让人心中愉悦,几席无尘的梦境也显得格外清新。

注释:

  • 崔嵬:形容古寺高大挺拔的样子。
  • 攀跻:攀登,爬升。
  • 旅愁:旅行中的忧愁。
  • 砧杵:砧板和杵,指的是秋天农村的生活声响。
  • 张琴:弹琴。
  • 依竹坐:靠在竹子旁边坐下。
  • 禅室:禅宗的修行场所。
  • 无尘梦:没有尘世烦恼的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顾大猷,明代著名诗人,其作品以清新脱俗、情感真挚著称。他的诗歌多描绘自然景色和人生感悟,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创作背景:

《秋晚客鸡鸣寺》创作于明代,反映了作者在旅行途中对自然美的感受以及对心灵宁静的追求。诗中描绘的秋天的景色,以及与僧人的交往,体现了作者对禅宗思想的认同和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其清幽的意境和宁静的情感,展示了秋夜寺庙的幽静氛围。开头两句,古寺高耸,俯瞰帝城,营造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随着攀登而来的旅愁逐渐减轻,给人一种身心放松的感觉。第三、四句通过对比,展现了寒冷的秋夜与生活的声音,仿佛能听到乡村的砧杵声,增添了生活的气息。后四句则描绘了作者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场景,弹琴、待月、伴僧,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淡泊心境。整首诗在细腻的描写中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宁静,反映了作者对人生、自然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古寺崔嵬俯帝城:古寺高耸入云,俯瞰着帝王之城,展现出一种宏伟的景象。
  2. 攀跻渐觉旅愁轻:随着攀登而来,旅途的忧愁也渐渐减轻,表现了心境的变化。
  3. 楼台寒入三山色:寒冷的楼台与远处的三座山融为一体,描绘了秋天的景色。
  4. 砧杵秋高万户声:秋天的声音在万户人家中回响,带来了生活的气息。
  5. 向夕张琴依竹坐:傍晚时分,作者坐在竹子旁边弹琴,享受宁静的时光。
  6. 有时待月伴僧行:有时在月光下与僧人一同散步,增添了诗的哲理性。
  7. 从来禅室多心赏:在禅室中,常常能够让人心中愉悦。
  8. 几席无尘梦亦清:几席之间,无尘的梦境也显得格外清新。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楼台寒入三山色,砧杵秋高万户声”,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旅愁”与“秋高万户声”结合,生动地表达了情感的交融。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秋季的自然景色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禅宗思想的认同,以及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体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心态。

意象分析:

  • 古寺:象征着历史的深厚与人文底蕴。
  • 三山:代表自然的壮丽与宁静。
  • 砧杵:体现了生活的真实与朴素。
  • 琴与月:象征着艺术与自然的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古寺崔嵬”描述了什么样的景象? A. 寺庙低矮 B. 寺庙高耸 C. 寺庙破旧
    答案:B

  2. “攀跻渐觉旅愁轻”中的“旅愁”指的是什么? A. 对旅行的期待 B. 旅行中的忧愁 C. 对故乡的思念
    答案:B

  3. 诗中提到的“砧杵”象征了什么? A. 生活的喧嚣 B. 乡村的宁静 C. 禅室的空灵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王维《鹿柴》:同样描绘自然景色,但更侧重于隐居与自然的融合。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反映了人生离别的情感,与《秋晚客鸡鸣寺》的宁静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顾大猷研究》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诗经与唐诗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