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柳色黄金宛宛舒,凝寒方尽已春馀。
长安万里同为客,归雁曾无记远书。
白话文翻译:
柳树的颜色像金色一样,柔柔地展开;
寒冷的天气刚刚过去,春天的余韵已经显现。
长安在万里之外,大家都是旅人;
归来的大雁却没有写下远方的消息。
注释:
- 柳色:指柳树的颜色,春天柳树发芽,色彩鲜艳。
- 黄金宛宛:形容柳树的颜色如金子般光辉,"宛宛"形容柔和舒展的样子。
- 凝寒:指冬天的寒冷还未完全消散。
- 春馀:春天的余韵,指春季过后的感觉。
- 长安:古代中国的一个重要城市,象征着繁华与远方。
- 归雁:指归来的大雁,象征着故乡。
- 远书:远方的书信,表示思念的传达。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卢龙云,明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常以抒发个人情感和对故乡的思念为主,风格清新而含蓄,常表现出游子心中的孤独与乡愁。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春天,诗人在远方的京城思念故乡。正值春暖花开的季节,诗人用柳树的生长和归雁的飞来来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诗歌鉴赏:
《京邸忆家》是一首抒情诗,表达了作者在京城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开篇以“柳色黄金宛宛舒”描绘出春天的生机,柳树象征着希望和生命的复苏,反映了春天的气息。然而,接下来的“凝寒方尽已春馀”则暗示着冬天的寒冷渐渐过去,但内心的孤寂与思乡之情却依然萦绕在心头。
“长安万里同为客”一句,表达了诗人对长安这个繁华都市的无奈和孤独感。长安虽美,但对身处他乡的诗人来说,依然是异乡的感觉,心中有着无法言说的苦涩。最后一句“归雁曾无记远书”则是通过归雁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归雁象征着归家的希望,但却没有带来任何关于故乡的消息,让人感到更深的失落与无奈。
整首诗在春天的背景下,展现了游子在外的孤独与思乡之情,情感细腻而深刻,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厚情感和对生活的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柳色黄金宛宛舒:柳树春天发芽,颜色如金般明亮,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和生命的恢复。
- 凝寒方尽已春馀:寒冷的冬天刚刚过去,春天的余韵开始显现,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及季节的变化。
- 长安万里同为客:虽然长安繁华,但对远道而来的游子而言,依然是客人,表示孤独与漂泊。
- 归雁曾无记远书:归来的大雁没有带来关于故乡的消息,进一步强调了思乡之情的深切与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黄金”比喻柳树的颜色,增强了视觉的冲击力。
- 对仗:全诗结构对称,前两句和后两句形成鲜明对比,强调了春天的美好与游子的孤独。
- 拟人:将大雁拟人化,赋予它们传递情感的能力,增强了思乡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对故乡的思念,展现了游子在外的孤独感和对故乡的渴望。通过春天的景象与归雁的意象,深刻表达了游子心中的无奈与乡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柳:象征春天与生命的复苏,亦代表着对故乡的思念。
- 长安:象征繁华与孤独,反映出游子心中的无奈。
- 归雁:象征归乡的希望与失落,传达了思乡之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柳色黄金宛宛舒”中的“黄金”是指什么? A. 葱绿的叶子
B. 金色的阳光
C. 柳树的颜色 -
诗人对长安的感受是: A. 愉快的
B. 孤独的
C. 无所谓的 -
“归雁曾无记远书”意指: A. 大雁带来了消息
B. 大雁没有带来故乡的消息
C. 大雁飞过了故乡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李白的《静夜思》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与《京邸忆家》都有着对远方的向往与思念,但《登鹳雀楼》更多地展现了壮阔的自然景象,而《京邸忆家》则深刻地抒发了游子的孤独与思乡之情。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
- 《诗词的艺术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