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天山一丈雪,杂雨夜霏霏。
湿马胡歌乱,经烽汉火微。
丁零苏武别,疏勒范羌归。
若著关头过,长榆叶定稀。
白话文翻译:
天山上积了一丈厚的雪,夜里又下着纷纷细雨。湿马嘶鸣,伴随着胡歌的哀愁,烽火连天的汉朝已渐显淡薄。丁零声中,苏武与亲友分别,疏勒的范羌又回到故乡。若是穿过关口,长榆树下的叶子便会稀疏。
注释:
- 天山:指位于新疆的天山山脉,冬季常有大雪。
- 一丈雪:形象地描绘了天山厚重的积雪,丈为古代长度单位,约为3.3米。
- 胡歌:指胡人所唱的歌曲,常用以表现离愁别恨。
- 烽火:古代战争时用烽火传递消息,表示战乱的背景。
- 苏武:汉朝的著名人物,曾被匈奴俘虏,表现出忠诚与坚韧。
- 疏勒:古地名,今属新疆,指此地的人归乡。
- 长榆:榆树,象征着故乡和思念。
典故解析:
- 苏武:苏武是汉武帝时期的使者,因不屈服于匈奴而被俘,后历经艰辛,坚守节义的故事广为流传,象征着忠诚和坚贞。
- 范羌:古代民族,常与汉朝有交往和冲突,诗中提到他们归乡,暗示战乱带来的离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端,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表现边塞风情,常描绘战争与思念。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战乱时期,诗人借景抒情,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与对离别的伤感。
诗歌鉴赏:
《横吹曲辞·雨雪曲》以天山的大雪和细雨作为背景,勾勒出寒冷而哀伤的氛围。开篇“天山一丈雪”,以夸张的手法展现了自然的严酷和冬季的凛冽,紧接着的“杂雨夜霏霏”,则将这种冷冽的感觉进一步加深,营造出一种沉重的氛围。接着“湿马胡歌乱”,诗人用湿马的嘶鸣与胡歌的哀怨交织,体现出离别的苦痛和战乱的无奈。
“经烽汉火微”一句则通过历史感的渲染,反映出战火渐息的背景,似乎在感叹曾经的辉煌已不复存在。接下来的“丁零苏武别”,点出苏武的故事,暗示着忠诚与牺牲,同时也加强了离别的主题。最后“若著关头过”,以长榆树的稀疏象征着思念的萧条,勾勒出一种无尽的愁绪。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物与历史人物的结合,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对离别的感伤,以及对历史变迁的深刻反思,具有很强的情感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天山一丈雪:描绘了天山的浩瀚与寒冷,强调了自然环境对人心的影响。
- 杂雨夜霏霏:细雨绵绵,增添了诗的沉重感,并与雪形成对比。
- 湿马胡歌乱:湿马的不安与胡歌的哀怨,暗示了离别的苦楚。
- 经烽汉火微:历史的记忆与现实的对比,表达对和平的渴望。
- 丁零苏武别:通过苏武的故事,传达出忠诚与离别的情感。
- 疏勒范羌归:描绘了人们的归乡,反映出战乱带来的影响。
- 若著关头过:暗示了希望与未来的渴望。
- 长榆叶定稀:象征离别后的孤独与思念之情。
修辞手法:
- 夸张:如“一丈雪”,增强了视觉冲击力。
- 对仗:如“湿马胡歌乱,经烽汉火微”,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长榆树和雪雨象征思乡和离愁。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描写自然景象与历史人物,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对离别的感伤,以及对历史变迁的深刻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天山:象征高远与冷酷。
- 雪:代表纯洁与寒冷的孤独感。
- 胡歌:象征异域的哀愁与思念。
- 烽火:象征战争与历史的沉重。
- 长榆:象征故乡与思念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天山”是指哪个地方?
- A. 西南
- B. 新疆
- C. 北方
- D. 东南
-
“丁零苏武别”中的“苏武”代表什么?
- A. 一位诗人
- B. 一位忠臣
- C. 一位将军
- D. 一位商人
-
诗中提到的“杂雨夜霏霏”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喜悦
- B. 离愁
- C. 期待
- D. 安静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高适的《燕歌行》
诗词对比:
- 比较李端与王之涣的作品,李端侧重于个人情感与历史背景的结合,而王之涣则更强调壮丽的自然景观与豪情,二者风格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李端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