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露湿月苍苍,关头榆叶黄。
回轮照海远,分彩上楼长。
水冻频移幕,兵疲数望乡。
只应城影外,万里共如霜。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寒冷的夜晚,露水湿润了苍茫的月光,关山之头的榆树叶子已经变黄。月光透过轮回的影子照耀着遥远的海面,彩云在高楼上延展。水面结冰,风帆频繁地移动,士兵们疲惫不堪,时常向家乡眺望。只在城外的影子中,万里之外的景象宛如霜雪般冷冽。
注释:
- 露湿:露水滋润,表示天气寒冷。
- 苍苍:形容月光或景物的淡淡青色,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 关头:指关口、山口,诗中描绘的是一种边塞的孤寂。
- 回轮:指月亮的圆轮,象征时间的循环。
- 数望乡:频频地向家乡眺望,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
- 万里共如霜:形容遥远的景象如同霜雪一般,暗含孤独与寒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端,字惟仁,号天台,唐代诗人,曾任职于朝廷,因其诗作风格清新、意境深远而受到赞誉。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边塞,诗人在戍边的生活中,常常感受到孤独与思乡之情,因此写下了这首充满情感的诗作。
诗歌鉴赏:
《横吹曲辞·关山月》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绘了边塞的孤寂与思乡的心情。诗开篇以“露湿月苍苍”引入,给人一种清冷而宁静的感觉,月光洒在大地上,映衬出一种苍茫的美。接着,诗人转而描写关山的榆叶已黄,暗示着季节的变迁和时间的流逝。
“回轮照海远,分彩上楼长”两句,表现了月光照耀着遥远的海面,给人一种开阔而又孤独的感觉,诗人仿佛在遥望着广袤的海洋,心中充满了对故乡的思念。随后,诗中提到“水冻频移幕”,描绘了寒冷的环境,风帆在冰面上移动,士兵们则因疲惫而频频望向远方,体现了战争的艰辛和士兵的孤独。
最后一句“只应城影外,万里共如霜”更是将孤独的情感推向高潮,诗人感叹即使在千里之外,也难以摆脱那份孤寂与思念,犹如霜雪般冷酷。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边塞生活的艰辛以及对故乡深切的思念,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露湿月苍苍:描绘月光之下的湿润景象,营造出寒冷的氛围。
- 关头榆叶黄:暗示季节已变,生机渐逝,增添了孤寂感。
- 回轮照海远:月亮的光辉照耀着远方的海面,象征着遥远与思念。
- 分彩上楼长:彩云高悬,意象悠远,诗人心中惆怅。
- 水冻频移幕:描写冰冷的水面,士兵在困境中挣扎。
- 兵疲数望乡:表达士兵对家乡的思念与疲惫。
- 只应城影外:孤独的身影在城外,象征着与世隔绝。
- 万里共如霜:万里之外的景象犹如霜雪,冷清而凄凉。
-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比喻(如“万里共如霜”),对仗(如“回轮照海远,分彩上楼长”),增强了诗的音乐感和节奏感,展示出诗歌的艺术魅力。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边塞生活的孤独感,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渴望归乡的情感。
意象分析:
- 月亮:象征时间的流逝与思念的寄托。
- 榆叶黄:季节变换的象征,暗示着生命的无常。
- 海:象征遥远与孤独,诗人向往的地方。
- 霜:象征寒冷与孤寂,映衬诗人的内心感受。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露湿月苍苍”表现的是什么样的情景?
- A. 温暖的春天
- B. 寒冷的冬夜
- C. 炎热的夏日
- D. 秋天的傍晚
-
“兵疲数望乡”中的“兵”指的是什么?
- A. 士兵
- B. 将领
- C. 平民
- D. 旅行者
答案: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月夜忆舍弟》
- 高适的《别董大》
诗词对比: 王维的《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但更侧重亲情的描写;而李端的《关山月》则更注重边塞的孤独与士兵的艰辛,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诗研究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