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曲木忌日影,谗人畏贤明。
自然照烛间,不受邪佞轻。
不有百炼火,孰知寸金精。
金铅正同炉,愿分精与粗。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贤良之人的敬仰与对谗言的警惕。曲木因为畏惧阳光的照射而躲避影子,谗言则让小人畏惧贤良之士。自然光明照耀在蜡烛之间,不受邪恶之人轻视。如果没有经过百炼的火,谁能辨别金子的纯度呢?金与铅在同一炉中,希望能将精华与粗糙之物分开。
注释:
- 曲木:弯曲的树木,暗喻那些不正直的人。
- 忌:忌惮、畏惧。
- 谗人:指那些中伤他人的小人。
- 贤明:有智慧和德行的人。
- 自然:自然光明,指真理和正义。
- 邪佞:指邪恶和谄媚的人。
- 百炼火:比喻经过多次考验的过程。
- 寸金精:指金子经过提炼后的精华。
- 金铅:金与铅的比喻,象征不同品质的物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孟郊(751年-814年),唐代著名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而著称。他的诗歌多描写个人的情感和对社会的不满,常用深刻的比喻和简练的语言表达思想。
创作背景:诗作的背景可能源于当时社会中小人当道、谗言四起的现象,表达了作者对正直之士的支持和对谗言的批判。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比喻和象征的手法,深刻揭示了社会中的人性弱点和道德观念。开头两句通过“曲木”和“谗人”这两个意象,传达了对那些不正直之人和谗言的警惕,暗示了社会中存在的谣言和对贤良之士的压制。接下来的句子则通过“自然照烛间”,寓意真理与光明的存在,强调了正义与真理的不屈不挠。
“百炼火”这一比喻用来象征道德与智慧的淬炼,只有经历过艰难困苦的人,才能真正辨别出人心的纯净与否。最后一句“愿分精与粗”,表达了作者渴望将真善美与恶劣之事分开,展现了他对清明政治和社会公正的期待。
整首诗语言简练而意蕴深远,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的关切和对贤良之士的推崇,让人在欣赏诗词之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刻思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曲木忌日影”:意指不正直的人如同弯曲的树木,惧怕阳光的照射,暗示这些人对光明的恐惧。
- “谗人畏贤明”:谗言之人害怕有智慧和德行的人,反映出社会中小人对正直之士的压制。
- “自然照烛间”:自然光明照亮蜡烛之间,象征真理和正义的存在。
- “不受邪佞轻”:说明不受邪恶和谄媚之人轻视,表达对真理的坚守。
- “不有百炼火”:比喻经过重重考验的智慧与品德。
- “孰知寸金精”:只有经过考验的人才能识别金子的纯度,反映出道德与智慧的价值。
- “金铅正同炉”:金与铅在同一炉中,象征不同品质的混合。
- “愿分精与粗”:表达希望能够将真与伪、善与恶分开,实现社会的公正。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曲木”、“百炼火”等隐喻人性和道德的考验。
- 对仗:如“金铅正同炉,愿分精与粗”,形成音韵和谐的对仗结构。
- 象征:自然光明象征真理,金与铅象征不同品质。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贤良之士的赞美和对小人的批判,表达了对社会公正和个人品德的渴望,揭示了真与邪、善与恶的斗争,体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曲木:象征不正直的人。
- 日影:暗指光明与真理。
- 蜡烛:象征真理与启迪。
- 百炼火:象征艰难的考验。
- 寸金精:象征经过考验的智慧与品德。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诗歌的主题,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本质的探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曲木”象征什么? A. 正直的人
B. 不正直的人
C. 贤良之士
D. 小人 -
“不有百炼火”是指什么? A. 没有经历艰难的人
B. 有智慧的人
C. 小人
D. 贤良之士 -
诗中“金铅正同炉”意味着什么? A. 只有金子
B. 不同品质的混合
C. 只有铅
D. 纯粹的善良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可以将《古意赠梁肃补阙》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进行对比。两首诗都在表达对社会的思考和个人的理想,前者更强调对正直之士的赞美与谗言的抵制,而后者则通过宏大的景象反映出诗人对人生的感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孟郊诗集》
- 《唐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