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寒行三首 其二》
时间: 2025-01-26 23:34:0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苦寒行三首 其二 何景明 〔明代〕
石裂南山下,水结中河流。 莽莽北郭外,死骨聚如丘。 贫士被毛褐,寡妇无完裯。 宁知贵公子,丝竹宴朱楼。 方辞白羽扇,更御青羔裘。
白话文翻译
在南山的脚下,石头都裂开了, 在中河的河流中,水都结成了冰。 在北城的外面,一片荒凉, 死人的骨头聚集成山丘。 贫穷的士人穿着毛制的粗布衣, 寡妇连完整的被褥都没有。 哪里知道那些贵族公子, 在朱红色的楼阁中,享受着音乐和宴会。 刚刚放下白色的羽毛扇, 又换上了青色的羔羊皮袄。
注释
- 石裂南山下:形容天气极寒,连石头都因寒冷而裂开。
- 水结中河流:指河流因严寒而结冰。
- 莽莽北郭外:形容北城外的景象荒凉无际。
- 死骨聚如丘:形容战乱或饥荒导致的死亡人数众多,尸骨堆积如山。
- 贫士被毛褐:贫士穿着粗糙的毛布衣。
- 寡妇无完裯:寡妇连完整的被褥都没有,形容生活困苦。
- 宁知贵公子:哪里知道那些贵族公子。
- 丝竹宴朱楼:在朱红色的楼阁中享受音乐和宴会。
- 方辞白羽扇:刚刚放下白色的羽毛扇。
- 更御青羔裘:又换上了青色的羔羊皮袄。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何景明(1483-1521),明代文学家,字仲默,号白谷,江西吉水人。他的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自然,尤其擅长写景抒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何景明《苦寒行三首》中的第二首,反映了明代社会贫富悬殊的现实。诗中通过对极端寒冷天气下不同社会阶层生活状态的对比,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民的苦难。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极端寒冷天气下不同社会阶层生活状态的对比,深刻揭示了明代社会贫富悬殊的现实。诗中“石裂南山下,水结中河流”描绘了严寒的自然景象,而“莽莽北郭外,死骨聚如丘”则反映了战乱或饥荒导致的悲惨景象。后两句“贫士被毛褐,寡妇无完裯”与“宁知贵公子,丝竹宴朱楼”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民的苦难。最后两句“方辞白羽扇,更御青羔裘”则进一步强化了贵族的奢华与贫民的困苦之间的反差。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石裂南山下:通过夸张手法,形容天气极寒,连石头都因寒冷而裂开。
- 水结中河流:直接描写河流因严寒而结冰的自然现象。
- 莽莽北郭外:用“莽莽”形容北城外的荒凉无际。
- 死骨聚如丘:通过比喻,形容战乱或饥荒导致的死亡人数众多,尸骨堆积如山。
- 贫士被毛褐:直接描写贫士的穿着,反映其生活困苦。
- 寡妇无完裯:通过寡妇的生活状态,进一步揭示社会的贫困。
- 宁知贵公子:用反问句式,强调贵族与贫民生活的天壤之别。
- 丝竹宴朱楼:通过贵族的宴会场景,展现其奢华生活。
- 方辞白羽扇:描写贵族的日常生活细节,显示其悠闲自在。
- 更御青羔裘:进一步强化贵族的奢华,与贫民的困苦形成鲜明对比。
修辞手法:
- 夸张:如“石裂南山下”,夸张地描绘了严寒的程度。
- 比喻:如“死骨聚如丘”,通过比喻形象地描绘了死亡人数之多。
- 对比:如“贫士被毛褐”与“宁知贵公子”,通过对比突出了社会的不公。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极端寒冷天气下不同社会阶层生活状态的对比,深刻揭示了明代社会贫富悬殊的现实,表达了作者对社会不公和人民苦难的深切关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石裂:象征极端的寒冷。
- 水结:象征自然的严酷。
- 死骨:象征战乱或饥荒的悲惨。
- 毛褐:象征贫苦的生活。
- 丝竹:象征贵族的奢华。
- 朱楼:象征贵族的豪华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石裂南山下”形容的是什么? A. 地震 B. 严寒 C. 战争 D. 饥荒
-
“寡妇无完裯”中的“裯”指的是什么? A. 衣服 B. 被褥 C. 食物 D. 房屋
-
诗中通过什么手法突出了社会的不公? A. 夸张 B. 比喻 C. 对比 D. 拟人
答案:
- B. 严寒
- B. 被褥
- C. 对比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石壕吏》:通过对比贫富悬殊,揭示社会的不公。
- 白居易《卖炭翁》:通过描写贫苦人民的生活,反映社会现实。
诗词对比:
- 杜甫《石壕吏》与何景明《苦寒行三首 其二》:两者都通过对比手法,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民的苦难。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诗别裁集》:收录了何景明的多首诗歌,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杜甫全集》:可以深入了解杜甫的诗歌,特别是其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
通过以上内容,用户可以全面了解何景明的《苦寒行三首 其二》,包括诗歌的原文、翻译、注释、背景、鉴赏、解析、意象分析、互动学习以及相关作品推荐和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