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州令》

时间: 2025-01-11 11:59:28

柳条边,榆叶塞,惊沙自卷。

雕羽屋、苦风吹散。

乍寒天,已凄惨,夕阳偏晚。

白羊王,紫驼女,为客作、汉军儿饭。

饮馀杏酪,弄深芦管。

好貂裘、乍生春暖。

正玄冰,冻黑水,海州休返。

少卿庐,子卿窖,欲寻去、马愁天远。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甘州令
屈大均

柳条边,榆叶塞,惊沙自卷。
雕羽屋苦风吹散。
乍寒天,已凄惨,夕阳偏晚。
白羊王,紫驼女,为客作汉军儿饭。
饮馀杏酪,弄深芦管。
好貂裘乍生春暖。
正玄冰,冻黑水,海州休返。
少卿庐,子卿窖,欲寻去马愁天远。

白话文翻译

在柳条旁边,榆叶堆积,突然卷起的沙子在空中飞舞。
高耸的雕羽屋被苦风吹得散乱。
乍一转寒天,已是凄凉,夕阳也显得格外偏晚。
白羊王和紫驼女,为客人准备汉军士兵的饭菜。
饮余的杏汁,吹奏深芦管。
好像貂裘在春暖时节突然出现。
正是玄冰,冻得黑水,海州的归路也不再。
少卿的居所,子卿的酒窖,想去寻找马,却愁天远。

注释

  • 柳条边:柳树的枝条,通常用来象征春天的生机。
  • 榆叶塞:榆树的叶子,形容满地的叶子,给人一种萧条的感觉。
  • 雕羽屋:雕羽制成的房子,古代建筑的一种,象征着奢华。
  • 白羊王、紫驼女:可能是某种典型角色或传说中的人物,代表着特定的文化背景。
  • 杏酪:杏子制成的饮品,象征着美好的享受。
  • 玄冰、黑水:象征着寒冷与孤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屈大均(1560年-1630年),明代诗人,字子贞,号白石,晚号白石山人,福建人。其诗风多取材于自然景物,常蕴含怀古之情,注重意境的渲染。

创作背景
《甘州令》创作于明代,诗人以个人的感受为基础,描绘了北方寒冷的自然景象以及人们的生活状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不安。

诗歌鉴赏

《甘州令》作为屈大均的一首作品,展现了他对于自然与人事的独特观察。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秋冬时节的寒冷和凄凉,尤其是“乍寒天,已凄惨,夕阳偏晚”一句,生动地表达了时光流逝带来的孤独感与无奈。

诗人以“白羊王,紫驼女”的形象,带入了人间的温情与关怀,虽然环境严酷,但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依然存在。通过饮杏酪、弄深芦管的细节描写,诗人呈现出一幅生活场景,不仅对大自然的寒冷有着深刻的感受,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同时,诗中反复提到的“休返”与“愁天远”则是对归属感的渴望与对未来的迷茫,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无奈。这首诗不仅在内容上有丰富的意象和情感,也在形式上保持了古典诗词的韵律美,使其成为一首值得品味的佳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柳条边,榆叶塞:描绘了萧瑟的环境,给人一种荒凉之感。
  • 惊沙自卷:描绘出风沙的狂野,环境的恶劣。
  • 雕羽屋苦风吹散:奢华的居所在风中显得脆弱,突显了自然的力量。
  • 乍寒天,已凄惨,夕阳偏晚:时间的流逝与环境的变迁,增添了诗的忧伤情绪。
  • 白羊王,紫驼女:引入人文关怀,营造温暖的氛围。
  • 饮馀杏酪:象征着生活中的小确幸。
  • 正玄冰,冻黑水:强调自然的残酷。
  • 少卿庐,子卿窖:代表着人们的归属与渴望。

修辞手法

  • 拟人:将自然景物赋予人性,如“苦风吹散”。
  • 对仗:在句式上保持了对仗的美感,增强了诗的音韵。
  • 比喻:如“好貂裘乍生春暖”,将春暖比作美好的生活。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环境严酷的感慨,同时又流露出对人间温情的追求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对比,强调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无奈,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未来的迷茫。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柳条:象征着生命与春天的希望。
  • 榆叶:象征着过往的繁华与现今的凋零。
  • 雕羽屋:奢华的象征,暗示着人们对物质的追求。
  • 白羊王、紫驼女:人文关怀,代表着温暖的情感。
  • 杏酪:象征着生活的美好与享受。
  • 玄冰、黑水:象征着孤独与寒冷。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
    诗中“柳条边,榆叶塞”主要描绘了什么样的环境?
    A. 温暖的春天
    B. 凄凉的秋冬
    C. 热闹的夏天
    D. 明媚的阳光

  2. 填空题
    诗中提到的“白羊王,紫驼女”象征着__

  3. 判断题
    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A. 正确
    B. 错误

答案

  1. B
  2. 人文关怀与温暖的情感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同样表达对生活的热爱与人生的感慨。
  • 杜甫的《春望》:描绘了国破家亡后的悲伤情绪。

诗词对比
屈大均的《甘州令》与李白的《庐山谣》均涉及自然景物与人文情感的结合,但屈大均更侧重于描绘环境的寒冷与孤独,而李白则更注重表达个人的豪情与对自由的向往。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屈大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