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秋雨
陆游 〔宋代〕
一秋风雨蔽白日,
积水鬼神愁太阴。
寒螿悲鸣草根湿,
水鸟暝哭菰丛深。
残年不觉日月逝,
病骨惟愁霜露侵。
常有淖糜支旦暮,
一毫宁复少年心?
白话文翻译:
在秋天的风雨中,阳光被遮蔽,
积水让鬼神都感到忧愁。
寒虫在湿润的草根上悲鸣,
水鸟在菰丛中低声哭泣。
年华渐渐逝去,我不知不觉,
病弱的身躯只感受到霜露的侵袭。
常常在泥泞中度过早晨和傍晚,
我还能够怀有一丝年轻的心情吗?
注释:
- 蔽:遮蔽,遮挡。
- 积水:积聚的水,指秋雨后形成的积水。
- 鬼神:古代人们对自然力量的敬畏,表示各种神灵。
- 寒螿:寒冷的虫子,指秋季的虫鸣。
- 菰丛:生长在水边的植物,水鸟栖息的地方。
- 残年:指年老,年华已逝。
- 淖糜:泥泞,形容环境的恶劣。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晚号渔隐,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生活在战乱频繁的时代,作品多反映对国家、民族的忧思和个人的遭遇。
-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南宋时期,正值国家动荡,诗人身处失意之中,常以秋雨作为抒发内心情感的背景,表达对时光流逝和自身老去的感慨。
诗歌鉴赏:
《秋雨》通过描绘秋天的雨景,勾勒出诗人内心的忧愁与孤独。开篇以“秋风雨蔽白日”揭示了秋雨的沉闷与压抑,随后通过“积水鬼神愁太阴”将自然与人的情感相联系,展示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对生命的沉重思考。
诗中“寒螿悲鸣草根湿”与“水鸟暝哭菰丛深”两句,生动地描绘了秋天的萧瑟与凄凉,虫鸣鸟哭仿佛在诉说着自然界的悲哀,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感受。接下来的“残年不觉日月逝,病骨惟愁霜露侵”则进一步深化了诗人对自己衰老和生命短暂的感慨,表达了对岁月无情的反思。
最后两句“常有淖糜支旦暮,一毫宁复少年心”则是对自己处境的无奈,诗人身处泥泞之中,感到年轻的心情已不复存在,流露出对青春逝去的惋惜与无奈。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一秋风雨蔽白日:描绘秋天的风雨,阳光被遮蔽,给人一种沉闷的感觉。
- 积水鬼神愁太阴:积水使得自然神灵也感到忧愁,反映出环境的萧条。
- 寒螿悲鸣草根湿:寒虫在湿润的草根上悲鸣,表现出秋天的凄凉。
- 水鸟暝哭菰丛深:水鸟在菰丛中低声哭泣,增添哀伤氛围。
- 残年不觉日月逝:年华渐逝,诗人感到不知不觉。
- 病骨惟愁霜露侵:病弱的身体感受到霜露的侵袭,反映出身心俱疲。
- 常有淖糜支旦暮:生活在泥泞中度过早晚,表达生活的艰难。
- 一毫宁复少年心?:对失去年轻心态的感叹,流露出无奈与哀伤。
-
修辞手法:
- 拟人:通过“鬼神愁”“水鸟哭”等手法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 对仗:在结构上形成对称,增加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雨和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反映了内心的孤独与无奈,展现了对生命短暂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秋雨:象征着凄凉、忧伤,暗示着生命的无常。
- 鬼神:代表着自然的力量和人们的情感共鸣。
- 寒螿:体现了秋季的萧条与孤寂。
- 水鸟:寓意对自由与失去的感伤。
- 淖糜:象征着困境与艰难的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作者是? A. 李白
B. 杜甫
C. 陆游
D. 白居易 -
“寒螿悲鸣草根湿”中“寒螿”指的是? A. 一种植物
B. 一种虫子
C. 一种鸟类
D. 一种风 -
诗中提到的“淖糜”主要形容的是? A. 干燥的环境
B. 泥泞的环境
C. 温暖的气候
D. 清新的空气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秋兴八首》
- 王维的《山居秋暘》
-
诗词对比:
- 陆游《秋雨》与王维《山居秋暘》:两首诗都通过自然景象反映内心情感,但陆游更加强调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而王维则更注重宁静的自然美与内心的和谐。
参考资料:
- 《陆游诗文选》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词名句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