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常记当年赋子虚,
公卿交口荐相如。
岂知鹤发残年叟,
犹读蝇头细字书。
出处幸逃千载笑,
功名从负此心初。
荒园落叶纷如积,
日暮归来自荷锄。
白话文翻译:
我常常记得当年写《子虚赋》,
那时公卿们都在赞誉我像相如。
哪曾想到如今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
仍然在读着那些细小的字迹。
幸好我没有被历史的嘲笑所困扰,
我对功名的追求从未改变。
荒园中落叶纷纷,像积雪一样,
黄昏时我归来,自己扛着锄头。
注释:
- 子虚赋: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所作,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士人的推崇。
- 相如:司马相如,汉代著名辞人,以才华和风度著称。
- 鹤发:形容年老白发,象征岁月的流逝。
- 蝇头细字:形容字迹小而细,可能指古书中的小字。
- 出处:这里指的是个人的名声和成就。
- 自荷锄:自己动手耕作,表现了诗人不怕艰辛,勤劳务实的精神。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风豪放,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国家忧患为主,尤其擅长描绘自然景色与人生哲理。
创作背景:
《书感》创作于陆游晚年,正值他经历了战乱、失意的时期,内心充满了对国家命运与个人理想的追求与思考。这首诗表达了他对往昔的怀念以及对理想与现实的反思。
诗歌鉴赏:
《书感》是一首深沉而富有哲理的诗作,诗人通过回忆自己年轻时的成就与理想,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开篇提到的“子虚赋”,不仅展示了诗人年轻时的才华横溢,也是对自己理想的追溯。接着,诗人以“鹤发”自喻,表现出岁月的无情与个人理想的坚持,尽管年老体衰,依然在努力追求知识,体现了诗人不屈的精神。
“出处幸逃千载笑”,诗人对于自己未被历史遗忘的欣慰,展现了他对个人价值的认同。“功名从负此心初”则展现出他对名利的淡然,强调了内心的坚持与执着。最后两句通过描绘荒园落叶与日暮归来,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既表现了自然的变迁,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坚持。
整首诗在情感上展现了诗人对过去的缅怀,对理想的执着,以及面对现实的淡然,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和情感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常记当年赋子虚:提到自己年轻时写作《子虚赋》,引入对往昔的回忆。
- 公卿交口荐相如:回忆当时受到公卿们的赞誉,表现出曾经的辉煌。
- 岂知鹤发残年叟:感叹自己如今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时间流逝之快。
- 犹读蝇头细字书:虽然年老依然在追求知识,表现出求知的执着。
- 出处幸逃千载笑:感到庆幸自己没有被历史遗忘,依旧有人记得自己。
- 功名从负此心初:表明对名利的淡然与坚持的内心。
- 荒园落叶纷如积:描绘环境的萧条,暗示人生的沧桑。
- 日暮归来自荷锄:黄昏归来,表现出诗人不懈的努力与坚韧。
修辞手法:
- 对比:年轻时的辉煌与晚年的孤独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歌的情感深度。
- 象征:白发象征着岁月的流逝,落叶象征着人生的无常。
- 比喻:将落叶比作积雪,形象地表现了秋天的萧瑟与人生的沉重。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个人价值的反思。尽管经历了岁月的磨砺,陆游依然保持着对知识和理想的渴望,展现了他不屈不挠的精神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子虚赋:象征着才华与理想。
- 鹤发:象征着老年的无奈与沧桑。
- 蝇头细字:象征着知识的渴望与坚持。
- 荒园、落叶:象征着人生的失落与孤独。
- 锄头:象征着勤劳和务实的生活态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子虚赋》是谁的作品?
- A. 陆游
- B. 司马相如
- C. 杜甫
- D. 李白
-
诗中“鹤发”是指什么?
- A. 青年
- B. 年老
- C. 中年
- D. 儿童
-
诗人对功名的态度是?
- A. 追求
- B. 淡然
- C. 忽视
- D. 贪婪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陆游的《书感》与杜甫的《春望》,两者均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与个人理想的追求,但陆游更加注重个人的坚持与奋斗,而杜甫则更多关注国家的命运与社会的苦难。两首诗在情感基调上各有侧重,展示了不同历史背景下诗人的心声。
参考资料:
- 《陆游诗文选》
- 《宋代文学史》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