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士》

时间: 2025-01-10 22:35:58

穷士易为恩,寸苗易为泽。

岂谓盆盎微,种松贬高节。

皎皎云际月,磊磊岩下石。

怀璞弗自衒,流辉乃同澈。

不易展氏介,已甚泄柳迫。

识曲诚有人,雅歌奏清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穷士易为恩,寸苗易为泽。
岂谓盆盎微,种松贬高节。
皎皎云际月,磊磊岩下石。
怀璞弗自衒,流辉乃同澈。
不易展氏介,已甚泄柳迫。
识曲诚有人,雅歌奏清瑟。

白话文翻译:

穷困的士人容易得到恩惠,就像小苗容易沐浴阳光。
难道说花盆太小,就会贬低松树的高洁吗?
明亮的月光照耀在云端,坚固的石头矗立在岩下。
怀抱璞玉的人不自夸,流出的光辉自然会清澈。
展现才华并不容易,过于急切反而会显得卑微。
懂得曲调的人确实存在,优雅的歌声在清瑟上吟唱。

注释:

  • 穷士:指贫困的士人,穷困而有志向的人。
  • :恩惠、恩德。
  • 寸苗:小苗,象征年轻的生命或初生的事物。
  • 盆盎:指花盆,通常比喻有限的环境或条件。
  • :松树,象征高洁、不屈的品格。
  • 怀璞:怀抱着未雕琢的玉石,象征内在的潜能和品德。
  • 流辉:流动的光辉,象征内在的美德和才华。
  • 氏介:指家族的名声和地位。
  • 泄柳迫:指过分谦卑或急切,容易被人看轻。
  • 雅歌:高雅的歌曲。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韩崇,清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记载,但他的诗作多表达对高洁人格和内在精神的追求,风格清新脱俗,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在清代社会,士人地位逐渐受到重视,但贫困的士人常常面临困境与挑战。韩崇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穷士人高洁品德的赞美,以及对社会偏见的反思。

诗歌鉴赏:

《穷士》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围绕着穷困士人的内在品质与外在评价展开。诗中采用了丰富的意象,如“寸苗”和“松”,对比了小苗与松树的命运,借此强调无论环境如何,真正的高洁与才华是不会因外在条件的限制而减弱的。

诗的开头“穷士易为恩,寸苗易为泽”,指出了穷士人常常得到他人恩惠的事实,这种恩惠如同阳光滋润着小苗,传达了对弱者的同情。同时,诗人质疑“岂谓盆盎微,种松贬高节”,反映了诗人对社会偏见的反抗,认为即使在狭小的环境中,松树的高洁品格依然值得尊重。

接下来的意象“皎皎云际月”和“磊磊岩下石”,描绘了自然中的美好与坚韧,暗示士人的内心世界应当如月光般明亮、石头般坚硬。诗人强调“怀璞弗自衒”,即使身处困境,也不必自我夸耀,真正的价值在于内在的光辉。

最后,诗的结尾用“识曲诚有人,雅歌奏清瑟”总结,强调懂得欣赏美的人依然存在,真正的艺术和高雅永远不会因为外在的环境而消失。整首诗通过对比和意象的运用,传递了对贫困士人的深切理解和赞美,展现了对人性和精神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穷士易为恩,寸苗易为泽:穷困的士人容易得到别人的恩惠,就像小苗容易接受阳光的滋润。
  2. 岂谓盆盎微,种松贬高节:难道因为花盆太小,就会贬低松树的高洁气节吗?
  3. 皎皎云际月,磊磊岩下石:明亮的月光照耀在云端,坚固的石头矗立在岩下,象征着高洁与坚韧。
  4. 怀璞弗自衒,流辉乃同澈:怀抱璞玉的人并不自夸,流出的光辉自然会显得清澈。
  5. 不易展氏介,已甚泄柳迫:展示才华并不容易,过于急切反而会让人看低。
  6. 识曲诚有人,雅歌奏清瑟:懂得欣赏音乐的确有人存在,优雅的歌声在清瑟上回荡。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穷士比作小苗,松树比作高洁人格,运用自然意象强调内在价值。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皎皎云际月,磊磊岩下石”,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排比:通过排列相似结构,增强表达的力量和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强调了高洁的品格与内在才华的重要性,反对社会对贫困士人的偏见,呼吁对人性深处的理解与尊重。它传达了即使身处困境,真正的价值与高洁仍然能够闪光的信息。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寸苗:象征弱小的生命或初生事物,代表潜力和希望。
  2. :象征高洁、不屈的品格,代表理想与追求。
  3. :象征纯洁与明亮,代表美好的精神世界。
  4. 岩下石:象征坚韧与稳定,代表内心的强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穷士在诗中被比作什么? A. 小溪
    B. 寸苗
    C. 竹子
    答案:B

  2. 诗中提到的高洁品格用哪个意象来表达? A. 柳
    B. 松
    C. 花
    答案:B

  3. 诗的主题思想主要是什么? A. 追求财富
    B. 社会地位
    C. 高洁人格与内在价值
    答案: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竹里馆》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 韩崇的《穷士》与王维的《竹里馆》,均表达了对高洁品格的追求,但韩崇更加强调内在价值与外在环境的关系,而王维则侧重于人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全集》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韩崇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