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一疏闢人千,孤忠殊可贤。
丈夫不至此,君子有加焉。
事济民生福,言违臣职愆。
还须謄谏草,痛哭九重前。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一个忠诚之士在国家面临困境时的无奈和痛苦。作者感叹,孤独的忠诚是多么可贵,却也显得无比艰难。一个真正的男子汉应该要勇于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尽管事情得以解决,民众的生活得以安宁,但言辞的失误却让臣子面临过失。为了国家的未来,仍需上疏谏言,表达对君主的劝诫,甚至在君主面前哭泣以示痛心。
注释:
- 疏:指上书或上奏的文书。
- 孤忠:指独自保持忠诚之心,强调孤独的忠诚者的高尚。
- 君子:指有德行的人,通常指士人或有责任感的官员。
- 事济:事情得以解决,民生得到保障。
- 言违:言辞上有过错,表达不当。
- 职愆:职责上出错,产生过失。
- 謄谏草:上疏进行劝谏,草拟上书。
- 九重:指皇宫,象征帝王的权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茝,宋代诗人,擅长古体诗,作品多抒发个人情感与对时事的关注。其诗风清新脱俗,富有哲理性。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宋代社会动荡之际,诗人通过表达对忠诚与责任的思考,反映了对政治的关心和对民生的忧虑,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诗歌鉴赏:
《简樊谦斋》是一首充满情感与思考的诗作。诗中开篇以“疏闢人千”引入,表达了诗人对忠诚者的赞美,尽管忠诚者在政治风云中往往显得孤独而无助。接着,诗人提出“丈夫不至此”,强调一个真正的男子汉应当有更高的责任感和担当,不应只满足于个人的忠诚。接下来的“事济民生福”,则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切,认为解决国家事务是对民生的福祉。
诗的最后两句展现了诗人的深情与悲痛,呼吁要勇于上疏谏言,甚至在君主面前痛哭以表明对国家的忧虑。这种强烈的情感表达不仅体现了诗人对政治责任的重视,也反映了对当时社会的关切与不安。整首诗在形式上简练而富有层次感,在内容上则深刻而引人思考,展现出诗人内心的挣扎与对理想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一疏闢人千:一份上书可以开导千人,强调劝谏的重要性与影响力。
- 孤忠殊可贤:孤独的忠诚者是多么可贵,突显忠诚的高尚品质。
- 丈夫不至此:真正的男子汉不应止步于此,期待更大的担当。
- 君子有加焉:君子应当更加努力,承担更多责任。
- 事济民生福:事情得以解决,民众生活幸福。
- 言违臣职愆:但言辞上出现失误,臣子的责任受到质疑。
- 还须謄谏草:仍需要上疏谏言,以警示君主。
- 痛哭九重前:在皇宫前痛哭,表达内心的痛苦与对国家的忧虑。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如“孤忠殊可贤”与“君子有加焉”形成鲜明对比。
- 比喻:将忠诚比作“孤独”的情感,强调其珍贵与艰难。
- 夸张:用“痛哭九重前”来表达对国家前景的深切忧虑。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强调忠诚与责任的重要性,以及在面对国家危机时,作为臣子的应有担当。它呼唤那些有志之士勇于直言,关心民生,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与对正义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孤忠:象征忠诚者的孤独与高尚。
- 君子:代表有德行、有责任感的人。
- 九重:象征皇权的至高无上,隐喻政治权力的复杂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孤忠”指的是什么?
A. 忠诚的群体
B. 独自的忠诚者
C. 忠诚的朋友
D. 忠诚的家族 -
诗中“事济民生福”指的是什么?
A. 解决问题带来幸福
B. 解决民生问题
C. 解决家庭问题
D. 解决个人问题 -
诗人提到“痛哭九重前”是为了表达什么?
A. 对个人的痛苦
B. 对国家的忧虑
C. 对家庭的忧虑
D. 对朋友的关心
答案:
- B. 独自的忠诚者
- A. 解决问题带来幸福
- B. 对国家的忧虑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同样表达对国家和民众的忧虑,但更侧重于战乱带来的苦难。
- 李白《将进酒》:虽然主题有所不同,但同样表现出一种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对未来的渴望。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古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