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翠岩如画护重城,亭堠无烟久洗兵。
路入临榆疑塞尽,水经孤竹觉流清。
猎鱼队小寻西堰,射虎山高问北平。
风雪一鞭归未得,海天愁煞暮笳声。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泺州的美丽景色与诗人行旅间的思考。翠绿的山岩如同画卷一般环绕着这座重镇,亭台楼阁间烟雾缭绕,仿佛将士们的身影久已消失。小路通向临榆,似乎能走到尽头,水流经过孤竹,清澈见底。渔队在西边的小堰上寻觅,射虎的高山上可以俯问北平的远景。风雪中,我一鞭归家却未能如愿,海天交接处的笳声让人愁苦不已。
注释:
- 翠岩:指青翠的山岩,形容自然风光优美。
- 重城:指重要的城池,可能暗指泺州的地理位置。
- 亭堠:亭子和堠(小屋),描绘出宁静的环境。
- 临榆:可能指临近的榆树,表明路途的景色。
- 孤竹:指孤立的竹子,象征清新自然。
- 猎鱼队小:渔队在寻找鱼的过程中,暗示生活的艰辛。
- 射虎山:高山,象征勇气和追求。
- 海天愁煞:海和天空的交界令人心中愁苦。
典故解析:
- 泺州:泺州是古代中国的一座重要城市,地理位置优越,常作为军事重镇。
- 北平:古代的北平是指今天的北京,诗中提到北平可能反映了对历史或家园的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曾,清代诗人,以擅长写景抒怀著称。其诗风常融合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表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泺州》写于作者游历泺州时,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军事生活的思考。诗中虽有描写美景,但更多的是流露出对生活的感慨与无奈。
诗歌鉴赏:
黄曾的《泺州》以其生动的自然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而著称。诗的开头以“翠岩如画护重城”展现了泺州的壮丽景色,绿意盎然的山岩仿佛为这座重要的城市提供了天然的屏障,暗示着这座城市的历史厚重与安全感。接下来的句子“亭堠无烟久洗兵”则将视角转向人文景观,描绘出一个宁静而又久远的军事场景,让人联想到历史的沉淀。
“路入临榆疑塞尽,水经孤竹觉流清”表现出诗人对前路的思考与对自然的感悟。诗人在行走中感受到水流的清澈,暗示着对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接下来的句子“猎鱼队小寻西堰,射虎山高问北平”则将诗人引向对生活的思考,猎鱼与射虎的意象交织,象征着生存的艰难与追求理想的奋斗。
最后两句“风雪一鞭归未得,海天愁煞暮笳声”则将情感推向高潮,风雪中归家的渴望与未能如愿的失落交织在一起,暮笳声的愁苦感令人心生共鸣,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无奈与思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翠岩如画护重城: 描绘泺州的自然美景,强调其险要地势。
- 亭堠无烟久洗兵: 描述一个宁静的场所,反映历史的洗礼。
- 路入临榆疑塞尽: 表达对前路的思考,象征前路未卜的迷茫。
- 水经孤竹觉流清: 水流清澈,暗示自然的纯净与生活的希望。
- 猎鱼队小寻西堰: 渔队的艰辛,反映生活的真实与不易。
- 射虎山高问北平: 高山与北平的对比,表现追求与理想。
- 风雪一鞭归未得: 归家的渴望与未能如愿的失落。
- 海天愁煞暮笳声: 笳声带来的愁苦,象征对过往的思念。
修辞手法:
- 比喻: “翠岩如画”将山岩比作画卷,生动形象。
- 对仗: 如“猎鱼队小”和“射虎山高”,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 “海天愁煞”赋予自然情感,增加了情感厚度。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描绘泺州的自然美景与人文历史,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对理想的追求以及对归属感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翠岩: 代表自然的美与保护。
- 亭堠: 人文景观的象征,反映历史的沉淀。
- 孤竹: 清澈与孤独的结合,象征生命的追求。
- 猎鱼与射虎: 生活的艰辛与追求理想的勇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翠岩”象征了什么?
A. 城市的繁华
B. 自然的美丽
C. 历史的沉淀
答案: B -
“路入临榆疑塞尽”中“临榆”指的是什么?
A. 一种树
B. 一座山
C. 一条河
答案: A -
诗中反复出现的意象是什么?
A. 风雪
B. 渔队
C. 归家
答案: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李白《庐山谣》: 描绘自然的壮丽与人心的渺小,情感同样深刻。
- 王维《山居秋暝》: 侧重于宁静的生活与大自然的和谐,具有相似的主题。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人传》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黄曾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