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陈握卿秋闱》

时间: 2025-01-11 22:41:43

三凤联飞出海东,劈开云路直摩空。

纷披五采文章烂,横扫千军气势雄。

玉笋班名驰北阙,金花帖字捷南宫。

程途此去浑无限,买得轻帆扇好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陈握卿秋闱
三凤联飞出海东,劈开云路直摩空。
纷披五采文章烂,横扫千军气势雄。
玉笋班名驰北阙,金花帖字捷南宫。
程途此去浑无限,买得轻帆扇好风。


白话文翻译:

送别陈握卿去参加秋闱考试。三只凤凰在海东翱翔,劈开了云路,直冲天际。文章如五彩纷披,光彩夺目,气势如虹,能横扫千军。玉笋般的名字在北阙驰名,金花般的字帖在南宫捷报频传。前方的旅途似乎无限广阔,愿能买到轻帆,借得顺风而行。


注释:

字词注释

  • 三凤:象征高升的凤凰,代表才子。
  • 海东:指东海,寓意远方。
  • 云路:象征通往成功的道路。
  • 五采:五种颜色,形容文章的华丽。
  • 玉笋:比喻才华出众的人。
  • 北阙:指北方的宫阙,寓意高官。
  • 南宫:指南方的宫殿,象征功名。
  • 轻帆:轻便的船,象征顺利的旅程。
  • 好风:顺利的风,象征顺利的前途。

典故解析

  • 凤求凰:古代用凤凰象征才子,表现对成功的期望。
  • 北阙南宫:古代诗词中常用来指代官场和功名,代表对仕途的渴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薛邦扬,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他的作品多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语言优美,常以描写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为主。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秋天,正值科举考试的时期,表达了对好友陈握卿的祝福和期待。诗人希望他的朋友在秋闱中取得佳绩,展现出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诗歌鉴赏:

《送陈握卿秋闱》是一首充满激昂情感的送别诗,诗中通过描写凤凰的飞翔、华美的文章、以及对成功的渴望,表现了对友人的期望与祝福。开头两句“三凤联飞出海东,劈开云路直摩空”用飞翔的凤凰象征陈握卿的才华与前途,给人以奋发向上的感受。接下来的两句“纷披五采文章烂,横扫千军气势雄”则强调了文才的出众,预示着他在考试中能够脱颖而出,气势如虹。

“玉笋班名驰北阙,金花帖字捷南宫”进一步展现了成功的美好愿景,北阙与南宫不仅象征着高官厚禄,也寄托了诗人对友人未来的美好祝愿。最后两句“程途此去浑无限,买得轻帆扇好风”,表现了对未来旅途的期待和对顺风顺水的向往,诗人在此将友情与祝福紧密相连,展现了深厚的情谊。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生动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同时也体现了清代文人对科举制度的重视与追求,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三凤联飞出海东:三只凤凰一起飞翔,寓意友人展翅高飞。
  2. 劈开云路直摩空:直接飞向天空,象征突破困难,直达成功。
  3. 纷披五采文章烂:形容华丽的文章,代表才华出众。
  4. 横扫千军气势雄:气势如虹,能战胜千军万马,表现出强烈的自信。
  5. 玉笋班名驰北阙:比喻友人才能出众,能在高官之中名扬四方。
  6. 金花帖字捷南宫:比喻获得功名和荣耀,意指在南宫获得捷报。
  7. 程途此去浑无限:前方的旅途广阔无边,暗含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8. 买得轻帆扇好风:希望能乘坐轻便的船,借助良好的风行驶,象征人生顺遂。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比作凤凰,表现出高尚的志向。
  • 对仗:上下句之间的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夸张:如“横扫千军”,彰显气势与自信。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与期待,体现了对科举成功的渴望,反映了清代士人的理想和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凤凰:象征才华、理想与希望。
  • 云路:象征成功的道路,充满艰险与挑战。
  • 文章:象征文才与文化修养。
  • 玉笋:象征高洁的品德与出众的才华。
  • 金花:象征功名与荣耀。
  • 轻帆:象征顺畅的旅程与美好的未来。
  • 好风:象征助力与机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三凤联飞”象征什么?
    A. 友情
    B. 高升的希望
    C. 战争
    答案:B

  2. 诗中提到的“北阙”指代什么地方?
    A. 北方的宫阙
    B. 书院
    C. 战场
    答案:A

  3. 诗的主题是什么?
    A. 送别与祝福
    B. 爱情
    C. 战争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庐山谣》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薛邦扬的《送陈握卿秋闱》与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两首诗均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与对未来的期盼,但薛邦扬更侧重于科举与功名的追求,而李白则更倾向于抒发个人情感与历史感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人薛邦扬研究》
  • 《古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词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