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日钱郎中世材先辈柏堂成同陈鸣野朱允中二丈燕集》

时间: 2024-09-19 22:16:42

主人种柏遂成堂,柏大何须柏作梁。

同在烟霞过岁暮,独餐华实看天长。

落成会见阳初至,燕集那论夜未央。

和酒既非将侧叶,若为杯酌有芳香。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至日钱郎中世材先辈柏堂成同陈鸣野朱允中二丈燕集
——徐渭 〔明代〕

主人种柏遂成堂,柏大何须柏作梁。
同在烟霞过岁暮,独餐华实看天长。
落成会见阳初至,燕集那论夜未央。
和酒既非将侧叶,若为杯酌有芳香。

白话文翻译:

在这片土地上,主人种下了柏树,最终建成了堂屋,何必再用柏木作梁呢?
大家都在烟霞中,度过岁月的尾声,独自享用着丰收的果实,仰望着天空的延绵。
当落成的时刻,阳光初升,燕子聚集在这里,何必再说夜色未央?
和酒并非是用来喝的侧叶,若是为了杯中的芬芳,就尽情畅饮吧。

注释:

  • :一种常用的建筑木材,象征长寿和坚固。
  • :指房屋,尤其是大厅。
  • 烟霞:形容山水的美景,多指自然的迷人景色。
  • 华实:指丰盛的果实,象征着收获和富饶。
  • 燕集:燕子聚集,象征亲友的团聚。
  • 芳香:指酒或食物的香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渭(1521-1593),字文长,号青藤,晚号香光,明代著名的诗人、画家、书法家。他的诗作具有独特的个性,语言清新、情感真挚,常常反映个人的内心世界和对自然的感悟。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徐渭晚年,反映了他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生活的感慨。诗中描绘了丰收的喜悦和团聚的温馨,展现了诗人对人际关系和自然美的深刻理解。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柏树及其所建堂屋的描绘,传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对团聚的渴望。开篇以“主人种柏遂成堂”引入,既展现了自然的成就,也暗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诗中“同在烟霞过岁暮”一句,更是体现了人与自然共存的哲学思考,岁月的流逝在烟霞中显得如此悠远而美好。

“落成会见阳初至”一句,象征着新生与希望的开始,阳光的到来让人感受到温暖和活力,而“燕集那论夜未央”则表现了团聚的欢乐与时光的流逝。最后两句“和酒既非将侧叶,若为杯酌有芳香”,不仅是对饮酒的享受,更是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赞美,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友谊的珍视。

整首诗在语言上流畅自然,意象鲜明,情感真挚,展现了徐渭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主人种柏遂成堂:主人种下了柏树,最终建成了堂屋,表现出一种自然与人类建设的和谐关系。
  2. 柏大何须柏作梁:柏树长得如此之大,何必再用它来做梁呢?表明了对自然资源的珍惜与合理利用的思考。
  3. 同在烟霞过岁暮:大家在美丽的烟霞中共同度过年末,体现了人与自然的融合。
  4. 独餐华实看天长:独自享用丰收的果实,仰望天空,表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
  5. 落成会见阳初至:落成的时刻,阳光初升,象征着新生与希望。
  6. 燕集那论夜未央:燕子聚集在此,何必再谈夜色未央,暗含对团聚的珍视。
  7. 和酒既非将侧叶:和酒并非是用来喝的侧叶,表达对饮酒文化的理解。
  8. 若为杯酌有芳香:如果是为了杯中的芬芳,那就尽情享用吧,体现了对生活的热爱。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柏树比作坚固的象征,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
  • 对仗:如“落成会见阳初至,燕集那论夜未央”,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自然景物赋予人的情感,增强了诗意的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团聚的珍视、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的感悟,展现了作者对人际关系和自然美的深刻理解,体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柏树:象征长寿与坚固,代表着自然的力量。
  • 烟霞:象征美好的自然景色,体现诗人的情感寄托。
  • 华实:象征丰收与富饶,表达对生活的感恩。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主人种柏遂成堂”意指什么? A. 主人种的柏树建成了房屋
    B. 主人只关心柏树
    C. 主人不喜欢柏树

  2. “落成会见阳初至”中的“阳初”象征什么? A. 夜晚的结束
    B. 新的开始与希望
    C. 太阳的落下

  3. 作者在诗中表达了对什么的珍视? A. 自然
    B. 友谊与团聚
    C. 财富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同样表现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
  • 李白《将进酒》: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友谊的珍视。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同样探讨了人和自然的关系,但更多地关注国家兴亡与个人命运的联系。
  • 李白的《将进酒》则更强调豪放与饮酒的欢愉,展现出不同的生活态度。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徐渭诗文选》
  • 《古诗文阅读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