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花令·次马中玉韵》

时间: 2025-01-22 18:20:45

知君仙骨无寒暑。

千载相逢犹旦暮。

故将别语恼佳人,要看梨花枝上雨。

落花已逐回风去。

花本无心莺自诉。

明朝归路下塘西,不见莺啼花落处。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木兰花令·次马中玉韵
作者: 苏轼 〔宋代〕

知君仙骨无寒暑。千载相逢犹旦暮。
故将别语恼佳人,要看梨花枝上雨。
落花已逐回风去。花本无心莺自诉。
明朝归路下塘西,不见莺啼花落处。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我知道你就像神仙一样,永远不会受寒暑的影响。即便我们千年后重逢,依然像是早晨与傍晚。
所以我在离别时对美人说,希望能看到梨花树上的雨滴。
落花已经随风飘去,花儿本无情,只有黄莺在诉说着离愁。
明天我归来的路上,去塘西,却再也听不到莺啼与花落的声音。

注释

字词注释

  • 仙骨: 形容人的清雅气质,如神仙般无忧无虑。
  • 千载: 指很长的时间,通常用来形容岁月的悠久。
  • 佳人: 美好的女子,通常指心仪的女子。
  • 梨花: 此处用作意象,象征美好而又易逝的事物。
  • 莺自诉: 形容黄莺在歌唱,传达情感。

典故解析

  • “知君仙骨无寒暑”可以理解为对友人的赞美,表明对方的气质如神仙般脱俗。
  • “梨花枝上雨”则是一种诗意的表达,常用来描绘春天的美丽和生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他的诗词兼具豪放与细腻,作品多样,风格自由奔放,特别是在词方面,开创了新的风格。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宋代,正值苏轼因政治原因遭贬,心中感慨万千,常常用诗词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此词表现了对友人的思念与对美好事物的追忆。

诗歌鉴赏

这首《木兰花令·次马中玉韵》通过对美好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深切的怀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叹。整首词以“知君仙骨无寒暑”开篇,直接表明了对友人的赞美与敬仰,接着用“千载相逢犹旦暮”来说明时间的流逝和重逢的渺茫,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词中运用梨花和黄莺的意象,不仅传达了春天的美丽,也蕴含了离别的愁绪。

“落花已逐回风去,花本无心莺自诉”一句,表达了花的无情与莺的有情,反映出一种对生命流转的感慨。最后一句“明朝归路下塘西,不见莺啼花落处”更是将离愁与自然景象结合,表现出一种无奈与失落的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知君仙骨无寒暑: 意在赞美友人气质超凡,与世无争。
  • 千载相逢犹旦暮: 形容时间的流逝与重逢的难得,表达对友谊的珍视。
  • 故将别语恼佳人: 告别时说出离愁,让美人感到困扰。
  • 要看梨花枝上雨: 期望能见到美丽的春景,表达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 落花已逐回风去: 花儿随风而去,象征时光的流逝。
  • 花本无心莺自诉: 花本身没有情感,只有莺鸟在歌唱,暗示人对自然情感的寄托。
  • 明朝归路下塘西: 诗人将要归家,暗示对故土的思念。
  • 不见莺啼花落处: 表达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和对逝去青春的感叹。

修辞手法

  • 比喻: “知君仙骨”将友人比作神仙,突显其高洁之气。
  • 拟人: “莺自诉”赋予黄莺以情感,使自然有了人的情感色彩。
  • 对仗: 句式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和美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词通过对自然和友人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营造出一幅淡雅而忧伤的画面,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仙骨: 象征高洁、脱俗的人格。
  • 梨花: 代表美好而易逝的事物,象征青春和爱情。
  • 黄莺: 象征生命的欢愉与情感的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知君仙骨无寒暑”主要表达了什么?
    A. 对友人的怀念
    B. 对友人的赞美
    C. 对友人的责备
    D. 对友人的祝福

  2. “落花已逐回风去”中“落花”象征什么?
    A. 情感的消逝
    B. 春天的结束
    C. 时间的流逝
    D. 友谊的破裂

  3. 诗人通过“明朝归路下塘西”来表达什么?
    A. 对未来的憧憬
    B. 对过去的追忆
    C. 对离别的无奈
    D. 对自然的热爱

答案:

  1. B
  2. C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诗词对比

  • 苏轼与李清照的作品都表现了对离别和时光流逝的感慨,但苏轼的语言更加豪放,李清照则多了一份细腻与柔情。
  • 比如,李清照在《如梦令》中描绘了对往日美好时光的深切怀念,而苏轼则通过自然景象的变幻与友人的关系来表达同样的主题,风格上有明显的差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苏轼全集》
  • 《宋词三百首》
  • 《古诗文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