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潜僧绿筠轩》

时间: 2025-01-22 18:38:29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白话文翻译:

宁可没有肉吃,也不能没有竹子住。
没有肉会让人瘦弱,而没有竹子则会让人庸俗。
人瘦还可以变得肥胖,士人庸俗却无法改变。
旁人笑我这番话,似乎显得高尚又似乎愚痴。
如果对这样的君子仍然大快朵颐,那世上哪里还有扬州的白鹤呢?

注释:

  • :在古代文化中,竹子象征着高雅、坚韧和清白,常被文人所推崇。
  • 士俗:士人若变得庸俗,便失去了其应有的风度和气质。
  • 扬州鹤:指代高洁之人,扬州的白鹤象征着优雅与清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散文及书法皆有卓越成就,风格多样,情感真挚。苏轼生于动乱的时代,经历了政治上的起伏,使其作品中常流露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生活清苦,但他仍保持高尚的情操,强调精神的追求高于物质的享受,表达了对竹子的喜爱及对庸俗生活的不屑。

诗歌鉴赏:

《於潜僧绿筠轩》以竹为喻,表达了诗人对物质与精神生活的深刻思考。首句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开篇,直接表明竹子在诗人心中的重要性,竹子不仅是生活的寄托,更是精神的象征。接着,诗人用“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对比食物与精神,揭示了肉体与心灵的关系。

通过“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苏轼进一步强调了士人的身份与气质的重要性,肉体的瘦弱可以通过饮食来改善,而精神的庸俗却难以弥补,反映了他对士人理想的追求。

最后,诗人以旁人的看法作为结尾,似乎在质疑世俗的眼光,他的高洁追求在众人看来却是“似高还似痴”,这不仅是对自己理想的坚守,也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无奈与批判。整首诗通过竹子的象征意义,表达了对清雅生活的向往与对庸俗生活的拒绝,展现了苏轼的高尚情操和独立人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宁愿没有肉食,也不愿意没有竹子做居所。强调竹子的重要性。
  2.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没有肉会让人瘦弱,而没有竹子则让人变得庸俗。竹子象征高雅。
  3.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人瘦可以通过饮食改善,但士人的庸俗却是难以改变的。
  4. 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旁边的人对我的话感到好笑,觉得这既显得高尚又有些愚蠢。
  5.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如果对这样的君子仍然大快朵颐,那么世间哪里还有扬州的白鹤(高洁的人)呢?

修辞手法:

  • 对比:将“肉”与“竹”进行对比,突显精神与物质的不同价值。
  • 反讽:旁人的笑声中蕴含了对士人追求的嘲讽,反映了社会对高雅的误解。

主题思想:

整首诗强调了精神追求的重要性,竹子象征着高洁的生活态度,而肉食则代表物质的享乐。诗人通过对这两者的对比,表达了对高尚生活的向往,反对庸俗的社会风气。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高洁、坚韧与清雅,代表了士人的气节和追求。
  • :象征物质享受,隐喻世俗的生活方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苏轼在诗中更看重哪种生活方式?

    • A. 物质生活
    • B. 精神生活
    • C. 社交生活
  2. 诗中的“扬州鹤”象征什么?

    • A. 高洁之人
    • B. 贫贱之人
    • C. 贪婪之人
  3.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思想?

    • A. 物质比精神重要
    • B. 精神追求的高尚
    • C. 社会风气的腐败

参考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竹里馆》
  • 李白《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苏轼与王维的竹子诗作均表达了对竹子的喜爱,但苏轼更多地从社会风气和精神追求的角度出发,而王维则通过竹子体现自然与人生的哲理,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和主题思想。

推荐书目:

  • 《苏轼全集》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文学名篇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