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歌子·游赏》

时间: 2025-01-24 16:59:54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

游人都上十三楼。

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

谁家水调唱歌头。

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南歌子·游赏
作者: 苏轼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
游人都上十三楼。
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
谁家水调唱歌头。
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游玩中的美好情景。山与歌声相映,波光与醉眼交融,游人们聚集在高楼之上,不羡慕古扬州的竹西歌声。菰米和黍米相连,琼浆玉液在船上倒映。是谁家在唱水调歌头,歌声在碧山间回荡,晚云也为之停留。

注释:

  • 山与歌眉敛:山的轮廓与歌声交织,似乎在聚焦于一处。
  • 波同醉眼流:水波与醉酒的人眼中流转的光影相同。
  • 十三楼:指的是高楼,游人们都在楼上观景。
  • 竹西:古扬州的一个地名,以歌声闻名。
  • 菰黍:指的是一种水生植物的种子,象征丰收。
  • 琼彝:指美酒,倒映在舟上。
  • 水调:一种古代流行的歌曲,富有乡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作品以豪放、清新著称,兼具哲理和感情。

创作背景:该词创作于苏轼游玩时,表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当时繁华生活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南歌子·游赏》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游赏的乐趣。开篇以“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引入,既有自然景色的描绘,也透出一种醉意,似乎在说,游人醉于美景中。接着提到“游人都上十三楼”,让人感受到游赏的热闹与繁华。苏轼并不羡慕古扬州的竹西歌声,反而在此时此刻享受此地的美好,表现出一种洒脱的心态。诗中提到的“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通过细致的食物描绘,增强了诗的生活气息,似乎在邀约读者共享这份美好。

最后一句“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更为整首词增添了一种悠远的意境,音乐的回响与晚云的静谧交织在一起,留下了一种惆怅而又宁静的余韵。这首词不仅展现了自然的美,还有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当下的珍惜,体现了苏轼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山与歌眉敛:山的轮廓与歌声交融,展现出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2. 波同醉眼流:水面波光与醉酒后朦胧的目光相映成趣,表达了醉意与美景的结合。
  3. 游人都上十三楼:热闹的场景,游人齐聚高楼,展示出游赏的欢快氛围。
  4. 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不羡慕古地的歌声,体现出对当下的满足与自信。
  5. 菰黍连昌歜:细致描写食物,表现生活的丰富。
  6. 琼彝倒玉舟:酒倒映在船上,象征着闲适与享乐。
  7. 谁家水调唱歌头:引出歌声的来源,带有一种探寻之情。
  8. 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音乐随风飘荡,晚云静止,形成宁静的画面。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醉眼流”比喻酩酊的状态。
  • 对仗:上下句在结构和意象上的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 拟人:将声音描绘得如同有生命般在山间飞舞。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对当下生活的满足以及一种洒脱自在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坚定与自然的永恒。
  • :代表人文的情感与生活的乐趣。
  • :象征流动与变化的生命。
  • :象征生活的享受与欢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词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苏轼
    • C. 杜甫
  2. 诗中提到的“十三楼”象征什么?

    • A. 高楼
    • B. 酒馆
    • C. 竹林
  3. “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表达了什么意境?

    • A. 热闹
    • B. 宁静
    • C. 伤感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杜甫的《登高》

诗词对比: 苏轼的《南歌子·游赏》与李白的《庐山谣》均涉及自然美景的描绘,但苏轼更注重人文情感的交融,而李白则多表现对自然的崇敬与对人生的思考。苏轼将生活的享受与自然景观结合,李白则在山水中追求精神的解脱与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