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花 客夜不寐》

时间: 2025-01-11 17:04:57

淅淅风吹窗上纸。

断送得、羁人无寐。

叹一盏残灯,半床孤影,归路三千里。

枕边落尽思乡泪。

漏未歇、披衣重起。

听倦马嘶寒,荒鸡唱晓,雨在疏林里。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雨中花 客夜不寐》
作者:俞士彪 〔清代〕
淅淅风吹窗上纸。
断送得羁人无寐。
叹一盏残灯,半床孤影,归路三千里。
枕边落尽思乡泪。
漏未歇披衣重起。
听倦马嘶寒,荒鸡唱晓,雨在疏林里。


白话文翻译:

在窗纸上,细雨淅淅而落,风轻轻吹拂。
这断续的声音使我这个羁旅之人无法入眠。
我叹息着,只剩一盏残灯,床上孤影相伴,回家的路却有三千里远。
枕边的思乡泪已落尽,
时钟的滴答声还没有停,我披上衣服重新起身。
听着远处马儿的嘶鸣,晨曦中的荒鸡在叫,雨声仍在疏林中回荡。


注释:

字词注释:

  • 淅淅:形容细雨的声音。
  • 羁人:指身处他乡的人。
  • 无寐:无法入睡。
  • 残灯:指快要熄灭的灯,象征孤独与无助。
  • 孤影:独自的身影,表达孤寂感。
  • 思乡泪:思念家乡而流下的眼泪。
  • 漏未歇:指时钟的滴答声没有停止。

典故解析:

此诗没有明显的典故,但体现了古人对游子思乡情的普遍感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俞士彪,清代诗人,性情中人,善于抒发个人情感,尤其是对故乡的思念和人生的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一个雨夜,诗人身处他乡,因思念故乡而无法入眠,表现出游子在外的孤独与无奈。


诗歌鉴赏:

《雨中花 客夜不寐》是一首深具情感的诗作,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浓厚思念和对孤独夜晚的深刻感受。开篇以“淅淅风吹窗上纸”引入,轻柔的雨声伴随着风声,营造出一种细腻而又愁苦的氛围。接着,诗人以“羁人无寐”直接表达了自己在外游子的无奈与孤独。孤灯下的独影,恰如其分地描绘出一个人在夜深人静时的孤寂感。

“归路三千里”更是将思乡的苦楚推向高潮,三千里路的遥远,不仅是物理上的距离,更是心灵深处的遥不可及。随着“思乡泪”的落下,诗人将情感推向了极致,泪水是对故乡的无尽怀念与渴望。最后,诗中“听倦马嘶寒,荒鸡唱晓,雨在疏林里”的描写,既是对外界环境的细致观察,也是内心情感的反映,表现出一种对生命的无奈和对自然的依赖。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沉的情感,将游子的孤独与思乡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感同身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淅淅风吹窗上纸:细雨伴随着风声,打在窗纸上,生动地描绘出雨夜的情景。
  2. 断送得羁人无寐:这种声音让身处异乡的我无法入眠,表达了诗人的痛苦。
  3. 叹一盏残灯,半床孤影,归路三千里:孤灯下的独影象征孤独,归家的路途遥远,暗示着思乡的无奈。
  4. 枕边落尽思乡泪:思乡的眼泪已落尽,表明了思念的深切。
  5. 漏未歇披衣重起:时间在流逝,我披衣重起,意味着无奈的挣扎。
  6. 听倦马嘶寒,荒鸡唱晓,雨在疏林里:外界的声音与景象交织,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对自然的依恋。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孤独比作“半床孤影”,形象生动。
  • 拟人:将雨声和风声赋予生命,使情景更加生动。
  • 对仗:如“思乡泪”与“孤影”,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展现了游子在异乡的孤独与思乡之情,透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情感抒发,传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思念与忧愁。
  • :象征孤独与希望。
  • :象征旅途与无奈。
  • :象征晨曦与新生。

这些意象共同构建了诗中的情感基调,增强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恋和对人生的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羁人”指的是: A. 旅人
    B. 家乡人
    C. 老人
    答案:A

  2. “归路三千里”表达了: A. 回家的路很近
    B. 回家的路很远
    C. 不想回家
    答案:B

  3. 诗中的“残灯”象征: A. 温暖
    B. 孤独
    C. 繁华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同样表达了思乡之情。
  •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同样描绘了孤独与思乡。

诗词对比:

  • 《雨中花 客夜不寐》《静夜思》:两首诗都以夜晚为背景,表达了游子的思乡之情,但《雨中花》更侧重于细腻的自然描写,而《静夜思》则更直接地表达了思乡的情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清代诗人研究》
  • 《诗经与唐诗的比较研究》

通过这些资料,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古典诗词的魅力与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