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下·王裒》

时间: 2025-02-04 15:34:45

正始颓波万丈深,卧冰泣竹尽漂沉。

尚余泪染无枝树,撑拄乾坤直到今。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正始颓波万丈深,
卧冰泣竹尽漂沉。
尚余泪染无枝树,
撑拄乾坤直到今。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历史的沉浮,正始之时,波涛汹涌,深不可测,我仿佛躺在冰冷的地面上,听着竹子在泪水中哭泣,随风漂流而沉没。尽管泪水依旧染红了无枝的树木,但我依旧撑起天地,直到今天。

注释:

字词注释:

  • 正始:指三国时期的一个年号,象征历史的动荡。
  • 颓波:沉重的波浪,形容历史的激荡与不安。
  • 卧冰泣竹:卧在冰上,竹子因寒冷而泣,象征悲凉与无奈。
  • 尚余泪染:仍然留下的泪水,表明对往事的怀念与悲伤。
  • 撑拄乾坤:支撑着整个天地,象征着坚持与奋发。

典故解析:

“正始”是三国时期的年号,代表着一个动荡的时代,诗中通过正始的历史背景,展现了个人在历史巨浪中无力的感受。同时,诗中提到的“泪染无枝树”可能暗指李白的“白头唯醉笑”,表现了历史的无情与个人的悲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普,宋代诗人,以其清新婉约的风格著称。其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与历史沧桑。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诗人对历史的回顾中产生的,表达了对历史悲剧的感慨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开篇“正始颓波万丈深”,以波涛的形象刻画了历史的动荡与深沉,仿佛将读者拉入了一个充满不安的历史场景中。接下来的“卧冰泣竹尽漂沉”,则通过冰冷的意象和竹子的哭泣,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无奈与悲伤。最后两句“尚余泪染无枝树,撑拄乾坤直到今”则表达了诗人尽管悲伤依旧,但仍然坚持不懈的精神,彰显了对未来的希望与不屈的意志。

整首诗在意象上层层递进,情感上由沉重转向坚韧,极具张力。诗中通过对历史的深刻反思,提醒我们在面对历史的悲剧时,要保持坚韧的态度,继续前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正始颓波万丈深:历史的波涛深邃而汹涌,暗喻历史的复杂与不易。
  2. 卧冰泣竹尽漂沉:在冰冷的环境中,竹子因悲伤而哭泣,象征着对历史的惋惜。
  3. 尚余泪染无枝树:尽管已经历了悲伤,泪水依旧染红了无枝的树,表现出对逝去岁月的怀念。
  4. 撑拄乾坤直到今:尽管悲惨,仍然要坚持支撑天地,表达了不屈的精神。

修辞手法:

诗中使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如“卧冰泣竹”)、拟人(竹子哭泣)等,增强了诗的情感表达与艺术效果。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历史的反思与个人坚持的精神,展现了在历史巨浪中,个人如何面对悲痛与无奈,同时也强调了希望与坚持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正始:历史的动荡。
  • 颓波:历史的无情。
  • :寒冷与孤独。
  • :悲伤与怀念。
  • 无枝树:失去希望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正始”指的是哪个历史时期?

    • A. 唐代
    • B. 三国时期
    • C. 宋代
    • D. 明代
  2. “卧冰泣竹”中的“泣”字最能表达什么情感?

    • A. 愤怒
    • B. 悲伤
    • C. 喜悦
    • D. 厌倦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杜甫的《春望》同样表现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诗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与陈普的诗在情感上有相似之处,均表达了对历史悲剧的深刻反思与对未来的期望。

参考资料:

  • 《中国古诗词鉴赏》
  • 《宋代诗人研究》
  • 《唐宋诗词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