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卧疾荅刘道士
作者: 钱起 〔唐代〕
白露蚕已丝,空林日凄清。
寥寥昼扉掩,独卧秋窗明。
宝字比仙药,羽人寄柴荆。
长吟想风驭,恍若升蓬瀛。
白话文翻译:
白露时节,蚕已开始吐丝,空旷的树林里,阳光显得格外凄清。
寥寥的白天,门扉紧闭,我独自卧在明亮的秋窗前。
“宝”字的价值甚至超过仙药,羽人将我的柴荆寄托在此。
我长吟想象着乘风而行,恍若升入蓬莱仙境。
注释:
- 白露:二十四节气之一,意味着天气开始转凉,露水增多。
- 蚕已丝:指蚕开始吐丝,象征着秋天的丰收。
- 空林:形容树林寂静,给人一种孤独的感觉。
- 寥寥:形容少而稀疏,此处指门扉的关闭。
- 宝字:指有价值的东西,这里比喻为仙药。
- 羽人:传说中的仙人,象征着超凡脱俗。
- 柴荆:柴草和荆条,指一种平常的生活用品。
- 长吟:长时间地吟唱,表达一种思念或感慨。
- 风驭:指乘风而行,象征自由自在。
- 蓬瀛:传说中的仙境,象征美好的理想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钱起,字仲明,唐代诗人,生活于盛唐时期,他的诗歌以清新脱俗、情感丰富著称,尤其擅长描写自然和人生哲理。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诗人卧病期间,表达了他在病中对自然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正值白露时节,诗人通过对秋日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一丝孤独与思索,反映出他对生命和理想的追求。
诗歌鉴赏:
《卧疾荅刘道士》是一首反映诗人内心情感与自然景色交融的作品。诗歌开头通过“白露蚕已丝”描绘了秋天的气息,表现出一种时光流逝的感慨。接着“空林日凄清”则渲染了环境的冷清与孤寂,暗示了诗人因病而感到的孤独与无奈。至于“寥寥昼扉掩”,不仅表现出诗人封闭的状态,更反映了他内心的沉静与思索。
在“宝字比仙药,羽人寄柴荆”中,诗人以“宝”字与仙药做比,突出理想与现实的对比。他渴望超脱于世俗的束缚,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最后两句“长吟想风驭,恍若升蓬瀛”则表达了诗人渴望飞升、逃避现实的美好愿望,营造出一种理想的境界,给人以遐想的空间。
整首诗通过优美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在病中对生活的思考与对理想的追求,充满了哲理的深意。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白露蚕已丝:描绘秋季的特征,营造出季节更替的氛围。
- 空林日凄清:表现出环境的冷清与诗人内心的孤独。
- 寥寥昼扉掩:暗示诗人封闭自我,内心反思。
- 独卧秋窗明:表现诗人在孤独中享受秋日的阳光。
- 宝字比仙药:突出理想与现实的对比,暗示对生活的追求。
- 羽人寄柴荆:传达对超凡脱俗生活的向往。
- 长吟想风驭:表现诗人渴望自由自在的生活。
- 恍若升蓬瀛:将理想美好与现实生活的对比推向高潮。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宝字比仙药”,通过比喻使得情感更加深刻。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对仗工整,增强了音韵美。
- 拟人:如“长吟想风驭”,赋予“风”以行动,使得情感生动。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与对理想的追求,传达出一种孤独中对自由的渴望和对超然境界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白露:象征季节的变迁和生命的无常。
- 秋窗:代表孤独与反思的空间。
- 宝字和仙药:象征理想与现实的对比,反映内心的渴望。
- 羽人:象征理想中的超脱与自由。
- 蓬瀛:代表理想与美好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卧疾荅刘道士》的作者是谁?
- A. 杜甫
- B. 李白
- C. 钱起
- D. 白居易
-
诗中提到的“白露”指的是哪个节气?
- A. 夏至
- B. 春分
- C. 秋分
- D. 秋季
-
诗中“宝字比仙药”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对物质的渴望
- B. 对理想的追求
- C. 对现实的无奈
- D. 对爱情的思考
答案:
- C
- D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表现自然的宁静与诗人的内心感受,强调了身心的和谐。
- 李白《将进酒》:虽主题不同,但同样展示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与对理想的追求。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唐代诗人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