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杜相公移长兴宅,奉呈元相公》

时间: 2025-01-10 21:53:00

守贵常思俭,平津此意深。

能卑丞相宅,何谢故人心。

种蕙初抽带,移篁不改阴。

院梅朝助鼎,池凤夕归林。

觉路经中得,沧洲梦里寻。

道高仍济代,恩重岂投簪。

报国谁知己,推贤共作霖。

兴来文雅振,清韵掷双金。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奉和杜相公移长兴宅,奉呈元相公
守贵常思俭,平津此意深。
能卑丞相宅,何谢故人心。
种蕙初抽带,移篁不改阴。
院梅朝助鼎,池凤夕归林。
觉路经中得,沧洲梦里寻。
道高仍济代,恩重岂投簪。
报国谁知己,推贤共作霖。
兴来文雅振,清韵掷双金。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守住财富的人常常思索节俭,平稳的水面下蕴含着深刻的意义。能在丞相的宅邸中谦卑地生活,何必对故人的心意表示感激呢?初春时节,兰草刚刚抽出嫩芽,竹子移植后仍然保持阴凉。院中的梅花在早晨助兴,池中的凤凰在黄昏归入林中。我在路上偶然经过,仿佛在梦中寻觅沧洲。大道高远仍能济世,恩情深重岂能轻易抛弃?报效国家的人,谁能真正知晓自己的志向,推举贤能的人共同为国效力。兴致来了,文雅的气韵飞扬,清新的韵律如同金子般闪耀。

注释

字词注释

  • 守贵:指守住财富,珍惜资源。
  • 平津:指平稳的水面。
  • 能卑:能够谦卑,强调低调。
  • 丞相宅:指丞相的住宅,象征权贵。
  • 种蕙:种植兰草,象征高洁。
  • 移篁:移植竹子。
  • 助鼎:助兴或助力。
  • 沧洲:指沧海或遥远的地方。
  • 投簪:比喻抛弃荣华富贵。
  • 作霖:共同为国效力。

典故解析

  • “道高仍济代”:借用《道德经》,强调高尚的品德与能力能够造福于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钱起,字仲明,唐代诗人,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士人生活,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唐代,正值国家政治动荡之时,诗人以此表达对节俭和品德的重视,借以寄托对故人的思念与报国之志。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丞相宅邸的描绘,反映出钱起对于节俭的深刻思考。诗中“守贵常思俭”一句,直接点出诗人的立场,强调了财富与节俭之间的辩证关系。接着,诗人以丞相宅为背景,表现出谦卑与感恩的心态,展现了士人的品德和情操。

在意象上,“种蕙初抽带,移篁不改阴”通过植物的生长变化,隐喻着人际关系的深厚与持久。院中的梅花和池中的凤凰,分别象征着文雅与自由,表现出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向往。整首诗在意境上清新脱俗,情感真挚,字句流畅,形成一种和谐统一的美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守贵常思俭:强调珍惜财富,思考节俭的重要性。
  • 平津此意深:表达深刻的道理隐含在平静的表面之下。
  • 能卑丞相宅:能够在权贵之地保持谦卑。
  • 何谢故人心:对故人的厚情不需过多感谢。
  • 种蕙初抽带:初春时节,兰草新生,象征希望与新生。
  • 移篁不改阴:移植竹子仍然保持阴凉,象征环境的变化与心境的不变。
  • 院梅朝助鼎:梅花在早晨绽放,象征着生机与活力。
  • 池凤夕归林:凤凰归林,象征着自由与归属感。
  • 觉路经中得:在路上偶然发现的感悟。
  • 沧洲梦里寻:在梦中追寻理想的地方。
  • 道高仍济代:高尚的品德能够帮助他人。
  • 恩重岂投簪:深厚的恩情怎能轻易抛弃。
  • 报国谁知己:为国效力的人,谁能真正理解。
  • 推贤共作霖:推举贤能,共同为国服务。
  • 兴来文雅振:兴致高涨时,文雅的气韵自然流露。
  • 清韵掷双金:清新的韵律如同金子般珍贵。

修辞手法

  • 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的表现力与感染力。如“院梅朝助鼎”中的“助鼎”比喻梅花的盛开给人以激励。

主题思想
全诗围绕节俭、谦卑、报国等主题,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对理想的追求,传达了对故人的感激与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高洁与品德。
  • :象征坚韧与长青。
  • :象征坚韧和美丽。
  • :象征自由与归属。
  • :象征高尚与理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植物有哪几种?
    A. 兰草、竹子
    B. 牡丹、梅花
    C. 菊花、柳树

  2. “道高仍济代”中,“道”指的是什么?
    A. 道德与品德
    B. 道路
    C. 方向

答案

  1. A
  2.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同样展现了自然的美与诗人的情感。
  • 孟浩然《过故人庄》:表达对友人的怀念与乡情。

诗词对比

  • 钱起的诗以平淡的生活哲学和对故人的感激为主线,而王维的《鹿柴》则通过自然景色传达出一种隐逸的生活态度。两者都展现了唐代士人的情怀,但表达方式各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