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晴道中》

时间: 2025-01-27 03:34:55

初晴馀湿在,树树碧光鲜。

饥鹭窥泉立,顽童跨犊眠。

依山知有寺,过水恨无船。

砌石新成路,芳名石上镌。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初晴道中
作者: 翁卷 〔宋代〕
初晴馀湿在,树树碧光鲜。
饥鹭窥泉立,顽童跨犊眠。
依山知有寺,过水恨无船。
砌石新成路,芳名石上镌。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初晴时节的道中景象:雨后初晴,树木上的翠绿显得格外鲜亮。饥饿的白鹭在泉边静静地伫立,顽皮的孩子骑着小牛在一旁打瞌睡。远处的山上可以想见有寺庙的存在,而过河却恨没有船只。新修的石路在脚下延展,路旁的石头上刻着芳名,似乎在诉说着过往的故事。

注释

  • 初晴:初次晴朗的天气,指雨后天晴。
  • 馀湿:指雨后的湿气。
  • 饥鹭:饥饿的白鹭,象征着自然的生灵。
  • 顽童:顽皮的孩子,表现出童趣。
  • 依山知有寺:依山而建的寺庙可以想见。
  • 恨无船:过水时对没有船的遗憾。
  • 芳名:美好的名字,这里指代某种纪念或情感的寄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翁卷(约1040年-约1110年),字子初,号青丘,宋代诗人,生于今江苏。翁卷以其清新的诗风和独特的自然描写而著称,尤其擅长描写乡村景致和人物,作品受到了后世的广泛赞誉。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翁卷的游历途中,展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及对生活细节的敏感。诗中描绘的景象,反映了他对初晴时节宁静生活的向往与感悟。

诗歌鉴赏

《初晴道中》是一首充满生机与自然气息的诗作。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初晴后的景象,树木的碧绿、泉水的清澈、孩童的天真,这些意象共构成了一幅和谐美好的图景。诗的开头“初晴馀湿在,树树碧光鲜”,便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仿佛一切都在阳光的照耀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接下来的“饥鹭窥泉立,顽童跨犊眠”则通过对比,展现出自然与生命的不同侧面。饥鹭的静谧与顽童的顽皮形成鲜明对比,传达出一种生动的乡村气息。诗人不仅在描写自然景物,更是在展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依山知有寺,过水恨无船”一联中,诗人流露出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慨。依山而建的寺庙象征着人类的信仰与归宿,而过水时的无船则隐喻着生活中不可避免的遗憾与无奈。最后“砌石新成路,芳名石上镌”表达了时间的流逝与记忆的珍贵,路途上的石头不仅是行走的标志,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表现出一种淡淡的乡愁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初晴馀湿在:描绘了初晴的美好时光,雨后的湿气仍在,空气清新。
  2. 树树碧光鲜:树木的绿意盎然,光芒四射,生机勃勃。
  3. 饥鹭窥泉立:饥饿的白鹭静静伫立在泉边,象征自然界中的生存与竞争。
  4. 顽童跨犊眠:调皮的孩子骑在小牛上打盹,体现童趣和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
  5. 依山知有寺:依山的地方可以想见有寺庙,暗示着人类的文化与信仰。
  6. 过水恨无船:过河时遗憾没有船只,表现出对生活中困境的无奈。
  7. 砌石新成路:新修的石路,象征着人生的旅途与前行的希望。
  8. 芳名石上镌:石上刻着美好的名字,象征着记忆与情感的延续。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饥鹭窥泉”形象地展现了自然界的生存状态。
  • 拟人:顽童的形象赋予了自然以生动的情感,增强了画面的亲切感。
  • 对仗:诗中各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初晴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人生活的思考,以及对生命中美好瞬间的珍视。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传达出一种宁静与和谐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生命与成长。
  • :代表自然的生灵,饥饿则强调生存的艰辛。
  • :象征着纯真与无忧。
  • :象征着信仰与安宁。
  • :象征着人生旅途中的障碍与无奈。
  • 石路:象征着人生的轨迹与前行的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初晴道中》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杜甫
    • C. 翁卷
    • D. 白居易
  2. 诗中提到的“饥鹭”是在做什么?

    • A. 飞翔
    • B. 窥泉立
    • C. 游泳
    • D. 捕食
  3. 诗中的“过水恨无船”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失落
    • B. 快乐
    • C. 惊讶
    • D. 满足

答案

  1. C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春望》(杜甫)与《初晴道中》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前者更多地关注国家的忧患,而后者则侧重于个人的闲适与自然的和谐。
  •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也表达了对生命流逝的感慨,但以草原的生命力为切入点,展现出另一种生动的自然意象。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词全书》
  • 《唐宋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