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曲歌辞 于阗采花》

时间: 2025-01-11 16:59:27

于阗采花人,自言花相似。

明妃一朝西入胡,胡中美女多羞死。

乃知汉地多名姝,胡中无花可方比。

丹青能令丑者妍,无盐翻在深宫里。

自古妒蛾眉,胡沙埋皓齿。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于阗采花人,自言花相似。
明妃一朝西入胡,胡中美女多羞死。
乃知汉地多名姝,胡中无花可方比。
丹青能令丑者妍,无盐翻在深宫里。
自古妒蛾眉,胡沙埋皓齿。

白话文翻译

在于阗采花的人,自称花朵与她相似。
明妃一朝西入胡地,那里美女多得让人羞愧。
因此才知道汉地有许多美人,胡地没有花朵可以相提并论。
丹青能使丑者变得美丽,而无盐却在深宫中被埋没。
自古以来就有人妒忌蛾眉,胡沙埋没了洁白的牙齿。

注释

  • 于阗:古地名,今新疆部分地区。
  • 明妃:指王嫱(王异),汉元帝的妃子,因出嫁匈奴而被称为明妃。
  • 羞死:形容女性的羞愧和自愧不如。
  • 丹青:指绘画,通常用来形容美的事物。
  • 无盐:指王嫱,因其被贬而不得志。
  • 蛾眉:形容女子的眉毛,常用来比喻美丽的女子。
  • 胡沙:指胡地的沙土,暗示对美的掩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仙”。他以豪放的个性和优美的诗风著称,作品多涉及山水、人生、友情、思乡等主题,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

创作背景

《杂曲歌辞·于阗采花》创作于李白游历于阗时,反映了他对西域美女的赞美以及对汉地美人的思考。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李白关注封建社会对女性美的标准和价值,流露出对女性命运的关怀。

诗歌鉴赏

《于阗采花》是一首以花比美的诗,李白通过对比汉地与胡地美女的描绘,展现了对美的深刻理解和对女性命运的思考。诗中开头提及的“于阗采花人”,引出对西域花的想象,似乎在赞美于阗的美丽与风情。然而,随着诗意的发展,李白逐渐转向对汉地美女的回忆,并通过“明妃一朝西入胡”这一典故,表达了对美丽女子命运的感慨。

诗中“胡中美女多羞死”一句,生动地传达了汉地女子在胡地美女面前的自愧不如。李白巧妙地将“丹青”与“无盐”相提并论,意在表达即使是丑者也能通过艺术获得美的表现,而真正的美在深宫中却被埋没。最后一句“自古妒蛾眉,胡沙埋皓齿”,则深刻揭示了美丽女性在历史长河中的悲剧命运,令人感慨。

整首诗借景抒情,构思巧妙,情感真挚,既有对美的赞美,也有对女性命运的思索,展现了李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于阗采花人,自言花相似。
    描述于阗的采花者,自认为她与花相似,意在突出其美丽。

  2. 明妃一朝西入胡,胡中美女多羞死。
    提及明妃出嫁匈奴,暗示汉地美女在胡地的美丽面前显得自愧不如。

  3. 乃知汉地多名姝,胡中无花可方比。
    通过对比,指出汉地美女的多样性,胡地的美女无法与之相比。

  4. 丹青能令丑者妍,无盐翻在深宫里。
    认为即使是丑者也能通过绘画变美,而真正的美在深宫中却被忽视。

  5. 自古妒蛾眉,胡沙埋皓齿。
    提出历史上对美的嫉妒,最终导致美丽的女子被埋没。

修辞手法

  • 比喻:用花比喻女子的美丽,生动形象。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反衬:通过汉地与胡地的对比,突出主题。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美的探讨,反映了李白对女性命运的关切,表达了对美的赞美与对美的嫉妒的批判,展现了深邃的思考和丰富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美丽与青春。
  • 明妃:历史典故,象征被赞美的女性。
  • 丹青:象征艺术的力量。
  • 蛾眉:象征美丽的女性。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诗的主题,反映了对美的深刻思考和对女性命运的同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李白在诗中提到哪个美女的名字?
    A. 蛾眉
    B. 明妃
    C. 王嫱

  2. 诗中提到的“丹青”指的是什么?
    A. 一种花
    B. 绘画
    C. 美食

  3. 诗中反映了对女性命运的什么样的情感?
    A. 歧视
    B. 同情
    C. 不屑

答案

  1. B. 明妃
  2. B. 绘画
  3. B. 同情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李白 vs. 杜甫:李白的豪放与杜甫的沉郁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思想情感。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杂曲歌辞·于阗采花》的内涵及其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