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幽兴苦相引,水边行复行。
不知今夜月,曾动几人情。
光逼流萤断,寒侵宿鸟惊。
欲归犹未忍,清露滴三更。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幽静的兴致苦于相互牵引,我在水边走来走去。
不知道今晚的明月,曾经动了多少人的情思。
月光逼近,使得流萤也为之一惊,寒意侵袭,使宿鸟惊起。
想要回去却又不忍心,清露在三更时滴落。
注释
字词注释:
- 幽兴:幽静的兴致。
- 水边:水边,指靠近水的地方。
- 行复行:走来走去。
- 今夜月:今晚的明月。
- 动:打动,触动。
- 人情:人们的情感。
- 光逼:光照逼近。
- 流萤:流动的萤火虫。
- 断:惊断,形容流萤受惊。
- 寒侵:寒气侵袭。
- 宿鸟:指在树上栖息的鸟类。
- 欲归:想要回去。
- 犹未忍:仍然不忍心。
- 清露:清晨的露水。
- 滴三更:滴落在三更时分。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明显的古典典故,但整体通过月亮、流萤、鸟类等自然意象展现中秋之夜的宁静与孤独,反映出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翁卷(约 1000-1070),字子云,号友山,宋代诗人,晚唐五代及北宋初期的诗坛重要人物。他的作品以清新自然的风格和细腻的情感著称,常常从日常生活和自然景物中提炼诗意。
创作背景:
《中秋步月》创作于中秋节,正值秋季,月明夜朗,诗人独行于水边,感受着秋夜的宁静与孤独,借助自然景物抒发个人情感,表达对人生、情感的思考。
诗歌鉴赏
《中秋步月》是一首以中秋为背景的抒情诗,诗中展现了诗人在月下行走的孤独与思索。开篇“幽兴苦相引”表明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无奈,虽然有幽静的兴致,却被孤独所牵引。接着“水边行复行”,描绘了诗人在水边徘徊的情景,暗示着内心的纠结与不安。
“不知今夜月,曾动几人情”,这句诗转向对他人的情感思考,月亮的明亮引发了诗人对他人情感的联想,既有羡慕也有失落。接着“光逼流萤断,寒侵宿鸟惊”,此处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象征着诗人内心的波动与寒冷。流萤与宿鸟的惊动,暗示着月光下的美好却又令人心生惆怅。
最后两句“欲归犹未忍,清露滴三更”,表现了诗人对归家的渴望与不舍,清露的滴落象征着时间的流逝,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忧伤的氛围。整首诗情感细腻,既感受到了中秋的美好,又流露出孤独与思索,反映出人生的复杂和多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幽兴苦相引:幽静的情趣互相牵引,表达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 水边行复行:在水边反复走动,隐喻内心的纠结与不安。
- 不知今夜月:对今夜明月的思考,联结他人的情感。
- 曾动几人情:月亮的美好引发了对人们情感的感慨。
- 光逼流萤断:月光照耀使流萤受惊,象征内心的动荡。
- 寒侵宿鸟惊:寒意袭来使鸟儿惊起,传递了孤独和寒冷的感觉。
- 欲归犹未忍:想要回家却不忍心,体现了复杂的情感。
- 清露滴三更:清露在三更时滴落,暗喻时间的流逝与思索。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月光与人情相联系,表现情感的细腻。
- 拟人:流萤与宿鸟的惊动使得自然景物更具情感。
- 对仗:诗句的对仗结构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在美好月夜中的孤独感与对人情的思考,反映出诗人对情感的敏感与对人生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亮:象征着思念与孤独,代表着美好的同时也带来惆怅。
- 流萤:象征着生命的短暂与脆弱,暗示内心的波动。
- 宿鸟:代表着安宁与归宿,突显了诗人对归家的渴望。
- 清露: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带有清新与冷静的意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幽兴苦相引”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愉快
B. 孤独
C. 忧伤 -
“欲归犹未忍”中的“未忍”指的是什么?
A. 想要回家
B. 不忍心离开
C. 不知道方向 -
诗中提到的“流萤”象征了什么?
A. 美好的爱情
B. 生命的短暂
C. 自然的宁静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李白《静夜思》
诗词对比:
苏轼的《水调歌头》同样以月亮为主题,但更侧重于对人生的哲思与感慨;而翁卷的《中秋步月》则更注重个人的情感体验与自然的描绘,两者在情感基调与意境营造上各具特色。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鉴赏辞典》
- 《古诗词解析》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唐宋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