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和制帅》
时间: 2025-02-04 15:41:0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再和制帅
王之望 〔宋代〕
丘园养浩久怀安,
忽侍天威咫尺间。
草制方观周诰命,
筹边聊重蜀江山。
搏风已激三千水,
掣电终归十二闲。
天遣词人来作牧,
勒铭重刻剑门关。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遥远的丘园中怀着悠久的安宁,却忽然感受到天威的临近。诗中提到的“草制方观”指的是对于周朝命令的理解,而“筹边聊重蜀江山”则反映了对边疆事务的关注。接下来,诗人描绘了波澜壮阔的江河,提到了“搏风已激三千水”,表明风浪的激荡。而“掣电终归十二闲”则暗示了电光闪烁,终究返回了宁静。最后,作者提到上天派遣词人来负责治理,铭刻在剑门关的记载,象征着历史的印记和边疆的守护。
注释
- 丘园:指的是山丘和园林,象征宁静的环境。
- 天威:指的是上天的威严和力量,可能暗指国家的统治力量。
- 草制方观:形容对周朝法令的理解,草制即草拟的法令。
- 蜀江山:蜀地的江河山川,象征着边防的重任。
- 搏风:形容与自然力量的斗争。
- 掣电:形容电光的迅猛,寓意变化无常。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之望,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作品在当时受到重视,风格上常表现出对国家和民族的关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应制而作,反映出诗人在面临国家和边疆问题时的忧虑与思考,表达了对历史和未来的深刻关注。
诗歌鉴赏
《再和制帅》是一首表现了边疆风云变幻与历史深邃感的诗作。诗人在开头描写了丘园的宁静,似乎是在表达一种理想化的安宁生活。然而,随着“忽侍天威”的出现,诗人意识到国家的动荡与威严是不可忽视的。接下来的几句中,诗人通过“草制方观”与“筹边聊重蜀江山”展现出对历史与现实的反思,说明即使在宁静之地,国家的命运依然与个人休戚相关。
“搏风已激三千水”展现出自然的力量,与国家的波动相呼应,暗示着历史的洪流与个人的渺小。最后,诗人提到的“天遣词人来作牧”则是对历史的自省,认为诗人有责任去铭刻历史的真相,保护国家的记忆。整首诗在结构上层层递进,情感上从宁静逐渐走向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使得作品具有丰富的内涵与情感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丘园养浩久怀安:作者在安静的丘园中修身养性,心中充满平和与安宁。
- 忽侍天威咫尺间:突然感受到国家的威严近在咫尺,暗示外界的变化与压力。
- 草制方观周诰命:提到对周朝法令的理解,显示出历史的厚重。
- 筹边聊重蜀江山:关心边疆的事务,表明对国家安全的关注。
- 搏风已激三千水:自然的激荡与国家的风波相互呼应,展现出动荡的气氛。
- 掣电终归十二闲:尽管有变化,但最终都会归于宁静。
- 天遣词人来作牧:国家需要诗人来记录历史,反映其重要性。
- 勒铭重刻剑门关:铭刻历史与记忆,象征着边防的捍卫与传承。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自然景象比喻国家的动荡。
- 对仗:诗中的对仗工整,增强了音韵的和谐美感。
- 拟人:将天意和词人拟人化,使得诗意更为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表达了对历史的深思与对国家未来的关切,体现了诗人对社会责任的担当与对历史的铭记。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丘园:象征宁静与安逸。
- 天威:象征国家的权威与力量。
- 蜀江山:代表边疆与历史的厚重。
- 三千水、十二闲:自然与人事的变幻,象征着历史的波动与归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下列哪个意象象征着国家的权威?
- A. 丘园
- B. 天威
- C. 草制
- D. 剑门关
-
诗中的“搏风已激三千水”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自然的安静
- B. 国家动荡的气氛
- C. 个人的平和
- D. 对历史的回忆
-
“天遣词人来作牧”中的“牧”指的是什么?
- A. 牧羊
- B. 记录历史
- C. 治理边疆
- D. 诗歌创作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杜甫
- 《江雪》 柳宗元
诗词对比
- 《登高》:同样表现了个人在国家动荡中的情感,表达了对历史的深刻思考。
- 《江雪》:通过自然景象反映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再和制帅》的宁静有相似之处,但更侧重于个人情感。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诗文鉴赏辞典》
- 《王之望诗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