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题光相寺》
时间: 2025-01-24 11:15:3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留题光相寺
王之望 〔宋代〕
至人悲念摄冥顽,
倏见光明指顾间。
亿劫未曾亲见佛,
一宵今得暂栖山。
从来叶障须除结,
此去功名直等闲。
欲以残年奉香火,
尘劳无计恋松关。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人世间的忧伤和对佛法的渴求。诗人感叹那些执迷不悟的人,突然间却看到了指引方向的光明。经历了无数劫难,诗人一夜之间得以在山寺中短暂停留。以往的烦恼就像树叶一样,需要去除,而今后的功名与地位不过是平常而已。诗人希望用自己余生来供奉佛火,但却无奈于世俗的纷扰,无法留恋松间的宁静。
注释:
- 至人:指修行高深的人。
- 悲念:悲伤的思念。
- 冥顽:指心灵愚钝、执迷不悟之人。
- 倏见:突然看到。
- 亿劫:形容时间极长,佛教中指无量劫。
- 栖山:在山中暂时居住。
- 叶障:指树叶遮挡,喻烦恼。
- 功名:指世俗的名声与地位。
- 香火:佛教中指祭祀所用的香和火。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之望,宋代诗人,其诗风兼具清新与沉郁,擅长咏怀和抒情,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和对佛道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王之望对佛教的思考之际,表达了他对世俗名利的淡泊与对内心宁静的向往。
诗歌鉴赏:
《留题光相寺》是一首蕴含深邃哲思的古诗。诗人在开篇以“至人悲念摄冥顽”引入,显示出他对身边那些执迷于世俗的人们的无奈与悲伤。这种情感在诗人的笔下交织着一种佛教的智慧——即使是亿劫的时光,也未曾见到真正的佛,反映出对真理的渴望与人世繁杂的对比。
“倏见光明指顾间”一句,象征着顿悟的瞬间,诗人似乎在刹那间看到了生命的光辉与方向,表明了在求索中偶然获得的启迪。接下来的两句“从来叶障须除结,此去功名直等闲”,进一步表现出诗人对世俗成就的淡泊,强调了内心的宁静与超然,体现出一种出世的理想。
在最后两句中,诗人以“欲以残年奉香火”抒发了对佛教信仰的向往,但又感叹于“尘劳无计恋松关”,无奈的现实与理想的矛盾,给人以深思。整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洞察,同时也流露出对内心安宁的渴望,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至人悲念摄冥顽”:表现了诗人对愚痴众生的悲悯。
- “倏见光明指顾间”:象征顿悟的瞬间。
- “亿劫未曾亲见佛”:表达对佛法的渴求与对时间的感慨。
- “一宵今得暂栖山”:反映出短暂的宁静与安慰。
- “从来叶障须除结”:寓意去除烦恼与障碍。
- “此去功名直等闲”:强调对名利的淡薄。
- “欲以残年奉香火”:表达了对宗教的虔诚。
- “尘劳无计恋松关”:揭示现实的无奈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叶障”比喻烦恼,生动形象。
- 对仗:如“亿劫未曾亲见佛,一宵今得暂栖山”,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反衬:通过对比世俗的功名与内心的宁静,突出诗人的追求。
-
主题思想:整首诗反映出诗人对佛教的追求与对世俗生活的思考,表达了对内心宁静的渴望与对尘世纷扰的无奈。
意象分析:
- 光明:象征智慧与启示,代表对真理的追求。
- 山:象征宁静与隐逸,代表理想的生活状态。
- 叶障:象征烦恼与执念,代表人世间的困扰。
- 香火:象征信仰与虔诚,代表对宗教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至人”指的是哪种人?
- A. 普通人
- B. 修行高深的人
- C. 志士
-
“亿劫未曾亲见佛”意思是?
- A. 见过很多次佛
- B. 从未见过佛
- C. 见过佛但不亲近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登高》杜甫
诗词对比:
- 王之望的《留题光相寺》与李白的《静夜思》同样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与内心的宁静,但王之望更侧重于对佛教的追求,而李白则更多地表现出对故乡的思念。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佛教文化与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