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

时间: 2025-02-04 15:32:23

烛彩花光明似昼。

罗帏夜出倾城秀。

红锦纹茵双凤斗。

看舞后。

腰肢宛胜章台柳。

眼尾春娇波态溜。

金樽笑捧纤纤袖。

一阵粉香吹散酒。

更漏久。

消魂独自归时候。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烛彩花光明似昼。罗帏夜出倾城秀。红锦纹茵双凤斗。看舞后。腰肢宛胜章台柳。眼尾春娇波态溜。金樽笑捧纤纤袖。一阵粉香吹散酒。更漏久。消魂独自归时候。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烛光下如同白昼般明亮的景象,华丽的帐帷在夜晚中展现出倾城的美丽。红色的锦缎上,双凤争斗般的舞姿令人目不暇接。看完舞蹈后,舞者的腰肢宛如章台的柳条般柔美,眼角带着春天的娇媚,波动如水。金杯在手,轻笑着捧着纤细的袖子,阵阵香气伴随着酒气弥漫开来。时光流逝,独自归家的时刻,令人心碎。

注释:

  • 烛彩:指烛光的色彩,形容灯火辉煌。
  • 罗帏:细致华丽的帐幕,古代常用于宴会和表演场合。
  • 倾城秀:形容美丽动人,能倾倒整个城市。
  • 双凤斗:比喻两个舞者各显风采,争奇斗艳。
  • 章台柳:指古代女子的柔美身姿,柳树常比喻女子的柔软与妩媚。
  • 金樽:金制的酒杯,象征奢华与享受。
  • 更漏:古代计时的工具,指时间的流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方千里,宋代词人,生平不详,作品以婉约细腻著称,擅长描绘女性之美和生活场景。

创作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南宋时期,社会经济繁荣,文人墨客追求生活的美好和艺术的享受。词中通过描绘宴会上的盛况,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渔家傲》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夜晚宴会的美丽场景,展现了舞者的优雅与妩媚,以及饮酒作乐的欢愉情景。词中通过烛光、华丽的帐帷和美丽的舞姿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如梦似幻的氛围,仿佛时间停驻在这一刻。诗人用“腰肢宛胜章台柳”来形容舞者的柔美,运用生动的比喻让人感受到舞者的轻盈与魅力。此外,词中“金樽笑捧纤纤袖”不仅描绘了饮酒的欢乐,也暗示了生活的奢华与享乐。最后一句“消魂独自归时候”则反映了面对美好而短暂的生活,内心的不舍与感伤,令人产生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烛彩花光明似昼:描绘了烛光照耀下的华丽场面,给人以明亮的感觉。
  2. 罗帏夜出倾城秀:帐帷在夜色中显得格外美丽,仿佛倾倒了整个城市。
  3. 红锦纹茵双凤斗:华丽的红色锦缎上,舞者如双凤一般争奇斗艳。
  4. 看舞后:看完舞蹈后,情绪仍在回味。
  5. 腰肢宛胜章台柳:舞者的柔美身姿如同柳条般轻盈。
  6. 眼尾春娇波态溜:眼角流露春天的娇媚,波动如水。
  7. 金樽笑捧纤纤袖:手捧金杯,笑意盈盈,体现了欢快的气氛。
  8. 一阵粉香吹散酒:香气弥漫,酒意渐散。
  9. 更漏久:时间流逝,心情逐渐沉重。
  10. 消魂独自归时候:独自回家,心中充满遗憾与感伤。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腰肢宛胜章台柳”,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舞者的柔美。
  • 对仗:词中多处运用对仗,增强了韵律感。
  • 夸张:如“倾城秀”,用夸张手法强调舞者的美丽。

主题思想:

这首词的主题在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短暂时光的感伤,透过华丽的场景和舞者的美丽,反映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内心的孤独。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烛光:象征温暖与光明,营造出热烈的氛围。
  • 罗帏:象征华丽的生活与宴会。
  • 双凤:象征美丽与和谐,舞者的优雅。
  • 金樽:象征奢华与享乐,酒的象征。
  • :象征柔美与妩媚。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词的作者是? A. 李白
    B. 方千里
    C. 苏轼

  2. “腰肢宛胜章台柳”中的“章台柳”是指?
    A. 一种花
    B. 柔美的女子
    C. 一种树木

  3. “消魂独自归时候”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欢乐
    B. 孤独与感伤
    C. 满足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贺铸的《天净沙·秋思》

诗词对比: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比,方千里的《渔家傲》更加注重对宴会场景的描绘,而李清照则更多地表现内心的柔情与思念。两者虽然题材不同,但都展现了女性的美丽与情感的细腻。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