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地关崇徽公主手迹》

时间: 2025-01-27 04:02:38

一拓纤痕更不收,翠微苍藓几经秋。

谁陈帝子和番策,

我是男儿为国羞。

寒雨洗来香已尽,澹烟笼著恨长留。

可怜汾水知人意,旁与吞声未忍休。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阴地关崇徽公主手迹 李山甫 〔唐代〕

一拓纤痕更不收,翠微苍藓几经秋。 谁陈帝子和番策,我是男儿为国羞。 寒雨洗来香已尽,澹烟笼著恨长留。 可怜汾水知人意,旁与吞声未忍休。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崇徽公主留下的手迹,历经岁月,痕迹依旧清晰,但已无人收藏。诗中表达了对公主和亲政策的感慨,以及作为男儿的羞愧。寒雨洗去了香气,但恨意却如澹烟般长留。汾水似乎懂得人的情感,伴随着吞声哭泣,不忍停止。

注释

  • 一拓纤痕:指崇徽公主留下的手迹。
  • 翠微苍藓:形容手迹所在的石壁上长满了青苔。
  • 帝子和番策:指皇帝的女儿被派去和亲的政策。
  • 我是男儿为国羞:诗人自责作为男儿未能为国家分忧,感到羞愧。
  • 寒雨洗来香已尽:比喻公主的美好形象和香气已被时间冲淡。
  • 澹烟笼著恨长留:形容恨意如轻烟般长久不散。
  • 可怜汾水知人意:汾水似乎懂得人的情感,比喻自然界的同情。
  • 旁与吞声未忍休:形容汾水伴随着人的哭泣,不忍停止。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山甫,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风格沉郁。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山甫在看到崇徽公主留下的手迹后有感而发。崇徽公主是唐代的一位公主,被迫和亲,留下了手迹在阴地关。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和亲政策的批判和对公主的同情。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崇徽公主手迹的描绘,表达了对和亲政策的深刻反思和对公主的深切同情。诗中“一拓纤痕更不收”和“翠微苍藓几经秋”描绘了手迹的沧桑,而“我是男儿为国羞”则体现了诗人的自责和羞愧。后两句“寒雨洗来香已尽,澹烟笼著恨长留”则巧妙地运用比喻,表达了恨意的持久。最后两句“可怜汾水知人意,旁与吞声未忍休”则赋予了自然以情感,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一拓纤痕更不收:描绘手迹的清晰,无人收藏。
  2. 翠微苍藓几经秋:形容手迹所在的石壁上长满了青苔,历经岁月。
  3. 谁陈帝子和番策:质疑和亲政策的合理性。
  4. 我是男儿为国羞:诗人自责未能为国家分忧。
  5. 寒雨洗来香已尽:比喻公主的美好形象和香气已被时间冲淡。
  6. 澹烟笼著恨长留:形容恨意如轻烟般长久不散。
  7. 可怜汾水知人意:汾水似乎懂得人的情感。
  8. 旁与吞声未忍休:形容汾水伴随着人的哭泣,不忍停止。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寒雨洗来香已尽”和“澹烟笼著恨长留”。
  • 拟人:如“可怜汾水知人意”。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崇徽公主手迹的描绘,表达了对和亲政策的批判和对公主的同情,以及作为男儿的自责和羞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纤痕:手迹的痕迹。
  • 翠微苍藓:石壁上的青苔。
  • 寒雨:时间的冲刷。
  • 澹烟:恨意的象征。
  • 汾水:自然的同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一拓纤痕更不收”指的是什么? A. 崇徽公主的手迹 B. 石壁上的青苔 C. 时间的痕迹 D. 和亲政策 答案:A

  2. 诗中“我是男儿为国羞”表达了什么情感? A. 自豪 B. 羞愧 C. 愤怒 D. 无奈 答案:B

  3. 诗中“寒雨洗来香已尽”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排比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昌龄《出塞》:表达了对边疆战争的忧虑。
  • 杜甫《兵车行》: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诗词对比

  • 王昌龄《出塞》与李山甫的这首诗都反映了边疆问题,但前者更多表达了对战争的忧虑,后者则更多表达了对和亲政策的批判。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李山甫的全部诗作。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唐代文学的背景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