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鹤仙》
时间: 2025-04-28 02:23:01意思解释
瑞鹤仙
作者: 方千里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看青山绕郭。更暮草萋萋,疏烟漠漠。无风自花落。欲黄昏,谁向官楼吹角。刚肠顿弱。恨别来辜负厚约。想香闺念旧,还忆去年,共举杯酌。寂寞。光阴虚度,未说离愁,泪痕先阁。珠帘翠幕。除相见,是奇药。况中年已后,凭高临远,情怀终是易恶。早归休,月地云阶,剩追笑乐。
白话文翻译:
看那青山环绕着城郭,黄昏时分草木繁茂,轻烟飘渺。无风时花瓣也会悄然落下。夕阳西下,谁在官楼上吹奏角声?心如刀绞,感叹离别辜负了长久的约定。想念那幽静的闺房,怀念去年的美好时光,举杯共饮,感到无比寂寞。光阴虚度,离愁未说,泪痕早已留下。珠帘翠幕,除了相见,真是良药。况且年纪渐长,登高远望,情怀愈发难以承受。早归去吧,在月光下的云阶,唯有追忆笑乐。
注释:
- 青山绕郭: 描述青山环绕城郭的自然景象。
- 疏烟漠漠: 形容轻烟弥漫,朦胧不清的样子。
- 刚肠顿弱: 形容心情沉重,感到脆弱无力。
- 香闺: 指的是闺房,通常用来形容女子的住所。
- 珠帘翠幕: 珠帘指用珠子做的帘子,翠幕是用翠色布料做的帷幕,构建了一种优雅的环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方千里是宋代的一位诗人,他的诗作多以细腻的情感和自然景物为主题。方千里生活在一个文人辈出的时代,受到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他的作品常常流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对爱情的思索。
创作背景: 《瑞鹤仙》创作于方千里经历了离别与思念的情感阶段,诗中反映了他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当下孤独寂寞的感受,体现了宋代文人对生活的感悟与哲思。
诗歌鉴赏:
《瑞鹤仙》展现了方千里对时光流逝和离别愁绪的深刻体验。诗的开头描绘了青山环绕的宁静景象,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随着夕阳的西沉,诗人心中的离愁愈加明显。诗中多次提到“恨别”和“想香闺念旧”,这些意象不仅反映了对旧情的思念,更体现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既有自然景色的描绘,也有内心情感的流露,形成了一个和谐而又悲切的氛围。
诗中“光阴虚度”一句,深刻揭示了时间的无情与人的无奈,仿佛在劝诫人们珍惜当下。最后,诗人通过对月下云阶的描绘,表达了对过去的追忆与对未来的盼望。整首诗在细腻的情感与优雅的辞藻中,展现了深刻的哲理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看青山绕郭”:描绘了一个青山环绕的宁静场景。
- “更暮草萋萋,疏烟漠漠”:黄昏时分,草木繁茂,轻烟缭绕,增添了柔和的氛围。
- “无风自花落”:无风也让花瓣悄然飘落,暗示了时光的流逝。
- “欲黄昏,谁向官楼吹角”:在黄昏时分,思念愈加浓烈,心生无奈。
- “恨别来辜负厚约”: 表达了对离别的痛苦与对约定的遗憾。
- 修辞手法:
- 使用了对仗和排比,如“珠帘翠幕”增强了诗的韵律美。
- 比喻和拟人手法使得情感更加生动,如“光阴虚度”形象地表现了对时间的感慨。
- 主题思想:
- 诗歌主要主题是对离别、孤独的感慨与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表达了对生活的思索与哲理的感悟。
意象分析:
- 青山: 代表着自然与永恒,象征着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 草萋萋: 代表着生命的繁茂与流逝的时光。
- 花落: 象征着美好事物的逝去,暗示着离别的凄凉。
- 香闺: 代表着温馨的回忆与对往昔的珍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青山绕郭”的意象表达了什么?
- A. 自然的和谐美
- B. 离愁别绪
- C. 战争的残酷
-
诗中提到的“光阴虚度”反映了什么?
- A. 时光的宝贵
- B. 对未来的期待
- C. 对过去的怀念
-
“珠帘翠幕”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 A. 拟人
- B. 对仗
- C. 比喻
答案:
- A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温庭筠的《菩萨蛮》
诗词对比:
- 相较于方千里的《瑞鹤仙》,李清照的《如梦令》也同样表达了对往昔的怀念与离别之苦,但更加注重个人情感的细腻描绘。两者在意象上有相似之处,但风格和情感表达上各有特色。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宋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