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 白蘋》
时间: 2025-01-11 04:59:3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水龙吟 白蘋
作者: 杜文澜 〔清代〕
楚江吟思悠悠,浪花湿溅珍珠泪。
清香引棹,浮根萦桨,空明见底。
采采秋心,尽人抛掷,自成憔悴。
任湔裙去后,鸥乡梦冷,斜阳淡,西风起。
羞更偎红倚翠。映沧波何曾梳洗。
相思渐老,菱歌又远,鱼竿醉倚。
青鸟衔巾,文鱼漾縠,旧愁休记。
但低垂素靥,盈盈一水,伴鸳鸯睡。
白话文翻译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在楚江边的悠然思绪,海浪拍打着岸边,犹如珍珠般的泪水湿润了心田。清香弥漫,划船的动作轻盈而又悠然,水底的景象清晰可见。秋日的心情如同被人抛弃般,心中愁苦自成一番憔悴。任凭裙摆在水中漂流,鸥鸟的故乡梦渐渐冷却,斜阳微弱,西风起舞。羞于贴近红色的花朵与翠绿的树叶,沧波之上,从未有过的洗净。思念渐渐老去,菱歌再次远去,钓鱼竿醉倚在水边。青鸟叼着巾,文鱼在水面上轻轻荡漾,旧愁已不再记起。唯有那低垂的素颜,盈盈的水面,伴随着鸳鸯安然入睡。
注释
- 楚江:指楚地的江河,代表着一种江南的风情。
- 珍珠泪:比喻因思念而流下的眼泪,形象生动。
- 清香:指水边植物散发的清香气息。
- 采采秋心:形容秋天的心情,意在表达对秋的感慨。
- 鸥乡梦:指海鸥栖息的地方,象征着一种孤独与思念。
- 青鸟:传说中能够带来消息的鸟,象征着思念的寄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文澜,清代诗人,生于江南,因其诗作多以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为主题而受到赞誉。其作品往往融入丰富的情感与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对生活的独特理解。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一个清秋时节,诗人身处江边,面对秋水与霜风,因感慨于人生的无常与思念而作。诗中渗透着对往昔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思考。
诗歌鉴赏
《水龙吟 白蘋》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作品,展现了诗人在自然景色中流露出的深刻情感。整首诗以楚江为背景,描绘出一幅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画面,诗人以“楚江吟思悠悠”开篇,直抒胸臆,表明了自己在此地的悠远思绪。接下来,诗句中通过“浪花湿溅珍珠泪”,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因思念而流露的情感,浪花仿佛是他的泪水,珍珠则是那份珍贵的回忆。
诗中多次提到秋的意象,比如“采采秋心”,不仅传达了季节的变更,也暗示了人心的孤寂与惆怅。随着“鸥乡梦冷,斜阳淡,西风起”的描写,诗人将读者带入了一种静谧而又略显凄凉的氛围,仿佛在与自然对话,诉说着无尽的思念。
“羞更偎红倚翠”一语,描绘出一种自我矛盾的情感,既想依偎着美好,又感到不敢接近,这种矛盾的心情恰如其分地体现了作者内心的挣扎。最后,以“盈盈一水,伴鸳鸯睡”收尾,描绘出一种平静而温馨的画面,仿佛在说,即便思念再重,生活依旧要继续,水面上鸳鸯的安眠象征着一种和谐与宁静。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楚江吟思悠悠:在楚江边吟唱,思绪悠长,表现了情感的深远。
- 浪花湿溅珍珠泪:波浪拍打,泪水湿润,形象地表达了伤感。
- 清香引棹:空气中弥漫着清香,轻轻划船,暗示内心的宁静。
- 浮根萦桨,空明见底:水面如镜,浮根缠绕桨,展现了水的清澈与朦胧的意境。
- 采采秋心,自成憔悴:秋日的心情如被人抛弃,暗示孤独感。
- 鸥乡梦冷,斜阳淡,西风起:鸥鸟的梦渐冷,夕阳微弱,西风起,描绘出秋天的萧瑟。
- 羞更偎红倚翠: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自我矛盾的情感。
- 映沧波何曾梳洗:在波光中,仿佛从未有过的清洗,象征着追求的无奈。
- 相思渐老,菱歌又远:思念逐渐加深,菱歌声远去,表现了时间的无情。
- 青鸟衔巾,文鱼漾縠:青鸟叼着巾,文鱼轻荡,展现出一种生动的自然景象。
- 旧愁休记:将过去的忧愁抛诸脑后,暗示一种释怀的心态。
- 盈盈一水,伴鸳鸯睡:水面如镜,鸳鸯安然入睡,展现了一种和谐宁静的境界。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浪花湿溅珍珠泪”,以浪花比喻眼泪,生动形象。
- 拟人:如“青鸟衔巾”,让青鸟具有人性化的特征,增加了诗的生动性。
- 对仗:多处使用对仗的手法,如“羞更偎红倚翠”,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思念”这一主题,表现了在自然风光中对过往的追忆与感怀,同时也传达出一种对生活的思考。诗人通过对秋水与自然的描写,勾勒出个人情感的深度与复杂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楚江:象征着江南的美丽与悠远的情感。
- 浪花:代表着时间的流逝与情感的波动。
- 鸥乡:象征着孤独与思念之地。
- 青鸟:代表着期盼与寄托情感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楚江吟思悠悠”中的“悠悠”意为: A. 快乐
B. 缓慢而长久
C. 忙碌
D. 短暂 -
“映沧波何曾梳洗”中“梳洗”指的是什么? A. 洗澡
B. 修饰打扮
C. 清理心情
D. 整理物品 -
“但低垂素靥,盈盈一水”中“素靥”指代的是: A. 皮肤
B. 眼睛
C. 面容
D. 头发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与本诗在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上异曲同工,前者侧重于历史的沧桑,后者则更加关注个人情感的细腻表现。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相关的古诗词评论书籍,如《古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