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

时间: 2025-01-11 05:20:15

雪暗山明,溪深花藻。

行人马上诗成了。

归来闻说妙隆歌,金陵却比蓬莱渺。

宝镜慵窥,玉容空好。

梁尘不动歌声悄。

无人知我此时情,春风一枕松窗晓。

意思解释

踏莎行

作者: 卢挚 〔元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雪暗山明,溪深花藻。
行人马上诗成了。
归来闻说妙隆歌,
金陵却比蓬莱渺。
宝镜慵窥,玉容空好。
梁尘不动歌声悄。
无人知我此时情,
春风一枕松窗晓。

白话文翻译:

山明雪暗,溪水深处花草丛生。
行人在马上写好诗篇。
归来时听说妙隆的歌声,
金陵的美景却比不上蓬莱的渺小。
懒惰地看着镜子,容颜虽美却无所寄托。
梁尘不动,歌声在静谧中消散。
无人理解我此刻的心情,
春风轻拂,松窗透出晨曦。

注释:

  • 雪暗山明:雪景朦胧,山却清晰可见,形象对比。
  • 溪深花藻:溪水深处生长着花草,渲染春意。
  • 行人马上诗成了:形象地描绘了诗人随性而作的情景。
  • 妙隆歌:指一种美妙的歌声,可能是当时流行的歌曲。
  • 金陵:即今天的南京,历史文化名城。
  • 蓬莱:传说中的仙境,象征理想和幻想。
  • 宝镜慵窥:懒得去照镜子,反映出内心的惆怅。
  • 无人知我此时情:表达了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 春风一枕松窗晓:春风轻拂,早晨的松窗,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卢挚,元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表现了自然景色与人情的交融,风格清新脱俗,常带有淡淡的忧伤。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元代,诗人可能在游历中感受到自然美与内心孤独的矛盾,反映了当时社会环境的动荡与个人情感的无奈。

诗歌鉴赏:

《踏莎行》是一首抒情诗,体现了诗人在春日游历时的所见所感。开头的“雪暗山明,溪深花藻”描绘了春天的自然景色,营造出一种清新、宁静的氛围。接下来的“行人马上诗成了”则突显了诗人的创作状态,表现了他在自然美景中的灵感迸发。

在归来后的“归来闻说妙隆歌”,诗人听闻的美妙歌声与金陵的美景形成对比,暗示着金陵的美虽好,但心中对蓬莱的向往更为强烈。接着“宝镜慵窥,玉容空好”展现了诗人对自身容颜的无奈与懒惰,反映出一种内心的空虚。

最后几句“无人知我此时情,春风一枕松窗晓”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渴望被理解的情感。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的结合,展现了诗人在面对美好事物时的复杂情绪,具有深刻的哲理意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雪暗山明:描绘冬末春初的景象,雪未融化,山却显得清晰。
  • 溪深花藻:溪水深处的花草,象征着春天的生机。
  • 行人马上诗成了:行人在旅途中写诗,表现了创作时的灵动与随性。
  • 归来闻说妙隆歌:归来后听到美丽的歌声,激起了内心的感慨。
  • 金陵却比蓬莱渺:金陵虽美,但比起理想中的蓬莱显得微不足道。
  • 宝镜慵窥,玉容空好:美丽的容颜无法寄托内心的情感,反映出无奈。
  • 梁尘不动歌声悄:环境的宁静与内心的喧嚣形成对比,渲染孤独感。
  • 无人知我此时情:表达内心的孤独与渴望理解的情感。
  • 春风一枕松窗晓:春风轻拂,营造出一种清晨的宁静氛围。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金陵却比蓬莱渺”,通过比喻展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 拟人:如“梁尘不动”,使环境呈现出一种静谧的生命感。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也有对仗的特点,增强了音乐感和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揭示了人们在美好外在与内心情感之间的矛盾。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纯洁与宁静。
  • :代表坚韧与永恒。
  • 溪水:象征流动的生命与活力。
  • 花藻:代表春天的生机与美好。
  • 歌声:反映人们的情感表达与交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妙隆歌”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歌曲
    • B. 一种舞蹈
    • C. 一种乐器
  2. 诗中提到的“蓬莱”象征什么?

    • A. 现实生活
    • B. 理想与幻想
    • C. 自然景观
  3. 诗的最后一句“春风一枕松窗晓”传达了什么情感?

    • A. 宁静与清晨的美好
    • B. 混乱与喧嚣
    • C. 恐惧与不安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展现春天的美景与个人情感的交融。
  • 《静夜思》(李白):表达孤独与思乡的情感。

诗词对比:

  • 《踏莎行》《春望》: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在自然美景中的感慨,但《踏莎行》更侧重于内心情感的孤独,而《春望》则表现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参考资料:

  • 《元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元代文学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