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

时间: 2025-01-26 00:29:25

紫燕衔泥,黄莺唤友。

可人春色暄晴昼。

王孙一去杳无音,断肠最是黄昏后。

宝髻慵梳,玉钗斜溜。

凭阑目断空回首。

薄情何事不归来。

谩教折尽庭前柳。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踏莎行
作者:李之仪 〔宋代〕

紫燕衔泥,黄莺唤友。可人春色暄晴昼。
王孙一去杳无音,断肠最是黄昏后。
宝髻慵梳,玉钗斜溜。凭阑目断空回首。
薄情何事不归来,谩教折尽庭前柳。


白话文翻译

春天到了,紫燕衔着泥土筑巢,黄莺在呼唤朋友,正是人们心情愉悦的温暖春日。
而那位王孙一去无音信,最让人伤心的时刻是黄昏时分。
头发懒得梳理,玉钗歪斜地垂落在发间。
凭栏望去,空自回首,目光所及之处已无他人。
薄情的人为何不归来,白白地让我折尽了庭前的柳条。


注释

  • 紫燕:指燕子,春天来临时燕子开始筑巢的象征。
  • 黄莺:指黄莺,春季鸣叫的鸟,象征春日的生机。
  • 王孙:指贵族子弟,诗中似乎暗指作者心中思念的人。
  • 断肠:形容非常痛苦,心如刀割。
  • 宝髻:指用玉饰装饰的发髻,形容女子的装扮。
  • 薄情:指情感淡薄,不珍惜他人。

典故解析

  • 王孙:在古代诗词中常用来指代心中思念的情人或朋友,寓意深远。
  • 春色:常用来形容春天的景色,象征新生与希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之仪,字季常,号秋水,宋代诗人。其诗清新俊逸,常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尤其擅长表达春天的主题。

创作背景
《踏莎行》创作于李之仪对春天的感受与对远方人的思念之际,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以及对离别的惆怅。


诗歌鉴赏

《踏莎行》是一首充满春意的词作,诗人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自然景象,同时表达了对爱人的思念与失落。开篇以“紫燕衔泥,黄莺唤友”引入,生动展现了春日的生机和温暖,仿佛让人置身于春天的怀抱中。然而,随后便转入对王孙的思念,表明春色虽美,却因王孙的离去而显得格外凄凉。黄昏后的“断肠”更是让人感受到一种无奈和孤独,增强了情感的深度。

词中“宝髻慵梳,玉钗斜溜”的描写,体现出女子的懒散与愁苦,增添了情感的层次。她凭栏回首,眼中满是失落与期待,透过“薄情何事不归来”,表达了对爱人不归的怨怼与惆怅,似乎在责问对方为何不回心转意,甚至将自己对柳树的折磨比作对离去者的心情。

整首词情景交融,意境深远,展现了春天的美好与思念的苦涩,既有自然的优美,又有情感的深邃,令人回味无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紫燕衔泥,黄莺唤友”:展现春日的活泼气息,燕子和黄莺的出现象征着生命的复苏。
  • “可人春色暄晴昼”:描绘春日的温暖与宜人,令人心旷神怡。
  • “王孙一去杳无音”:对王孙的思念,表现出一种失落感。
  • “断肠最是黄昏后”:黄昏是忧伤的时刻,突显孤独与等待。
  • “宝髻慵梳,玉钗斜溜”:描绘女子的懒惰与无奈,增添情感深度。
  • “凭阑目断空回首”:无助地回望,情感的孤独感加重。
  • “薄情何事不归来”:对方的离去让人心痛,表达对感情的质疑。
  • “谩教折尽庭前柳”:形象地表现因思念而折磨自己的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紫燕”、“黄莺”比喻春天的生机。
  • 拟人:通过对柳树的拟人化表现思念的愁苦。
  • 对仗:如“宝髻慵梳,玉钗斜溜”,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春天的美丽与对离去情人的思念展开,表现出爱情的无奈与生活的无常,情感真挚而深刻,展现了人们在美好时光中对失去的惋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紫燕:春天的象征,寓意希望与新生。
  • 黄莺:象征春天的喜悦与生机。
  • :象征离别与思念,柔弱而又充满感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紫燕”在词中象征什么?
    A. 冬天
    B. 春天
    C. 秋天
    D. 夏天

  2. “王孙一去杳无音”中的“王孙”指代谁?
    A. 朋友
    B. 爱人
    C. 家人
    D. 同事

  3. 诗中哪一句表达了对方不归来的怨怼?
    A. “薄情何事不归来”
    B. “凭阑目断空回首”
    C. “宝髻慵梳”
    D. “可人春色暄晴昼”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
  •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诗词对比
与李之仪的《踏莎行》相比,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同样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与思考,但更注重个人的壮志豪情,而李之仪则更专注于细腻的情感与自然的美。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典诗词选读》
  • 《李之仪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