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过借园见主人坐月下吹笛》

时间: 2025-01-10 21:57:55

秋夜访秋士,先闻水上音。

半天凉月色,一笛酒人心。

响遏碧云近,香传红藕深。

相逢清露下,流影湿衣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夜过借园见主人坐月下吹笛
秋夜访秋士,先闻水上音。
半天凉月色,一笛酒人心。
响遏碧云近,香传红藕深。
相逢清露下,流影湿衣襟。

白话文翻译:

在一个秋夜,我去拜访一位隐士,先是听到水面上传来的笛声。天上明亮的月光洒下来,映照着他手中的笛子,酒意涌动在他的心中。笛声清脆,似乎穿透了碧蓝的云层;香气则从红藕中飘散而来。我们在清露下相遇,月光的流影使得我的衣襟都沾湿了。

注释:

  • 秋夜:指秋天的夜晚,通常给人以宁静、清凉的感觉。
  • 秋士:指隐士或高士,追求清雅、高洁的人。
  • 水上音:指笛声在水面上传播,形成的音响效果。
  • 凉月色:指月光的清凉而明亮的色彩。
  • 响遏:指笛声响亮,似乎遏制了周围的静谧。
  • 碧云:形容天空中清澈的云彩。
  • 红藕:指荷花,象征着清雅、高洁。
  • 清露下:指清晨的露水,增添了环境的清新感。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秋士”可以理解为对高洁隐士的尊重,隐士在古代文人中有着崇高的地位,象征着追求精神世界的理想。红藕象征着清白和纯净,而酒则可以理解为诗人对生活的洒脱态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子才,晚号随园,清代著名的诗人、散文家。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擅长描写日常生活中的细腻情感,追求真情实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清代,反映了当时文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士生活的向往。诗人夜访友人,正是展现了那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

诗歌鉴赏:

《夜过借园见主人坐月下吹笛》一诗,展现了诗人与友人相聚时的宁静与淡雅。诗的开头“秋夜访秋士”便设定了一个清冷而又高雅的环境,紧接着便是水上笛声的描绘,给人以耳边轻响之感。接下来的“半天凉月色”,通过月光的映衬,突显出夜的宁静与清澈。诗中“响遏碧云近”,展现了笛声的清脆,仿佛可以穿透天空,传递到远方,表现了诗人与自然的深度融合。最后两句“相逢清露下,流影湿衣襟”,则是对友人相聚时刻的感慨,清露的湿润象征着温情与亲密,流影的描绘则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与珍贵。整首诗用词简练而意境深远,体现了袁枚对生活的细腻观察与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秋夜访秋士:在秋天的夜晚拜访一位高士,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
  • 先闻水上音:先听到水面上传来的笛声,暗示着相聚的期待。
  • 半天凉月色:明亮的月光洒下,增强了夜晚的清冷感。
  • 一笛酒人心:笛声与酒意交融,表现出诗人心中的愉悦与洒脱。
  • 响遏碧云近:笛声响亮,仿佛能打破周围的寂静。
  • 香传红藕深:荷花的香气弥漫,增添了环境的美感。
  • 相逢清露下:在清晨露水的映衬下相遇,增添了诗意。
  • 流影湿衣襟:月光的流影让衣襟沾湿,表现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笛声和酒意相结合,表现出情感的交融。
  • 对仗:如“响遏碧云近,香传红藕深”,对称工整,增强了节奏感。
  • 拟人:将自然现象赋予人的情感,增强了诗的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以及在自然中与友人相聚的愉悦心情,体现了清新脱俗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夜:象征宁静和思考的时光。
  • 凉月:象征清冷与淡雅的情感。
  • 笛声:象征人与自然的和谐。
  • 清露:象征纯洁与生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秋士”指的是? A. 一位隐士
    B. 一位将军
    C. 一位商人
    D. 一位书法家

  2. “响遏碧云近”中的“响”指的是什么?
    A. 书声
    B. 笛声
    C. 水声
    D. 风声

  3. 整首诗的主要情感是?
    A. 忧伤
    B. 幽怨
    C. 友谊与宁静
    D. 愤怒

答案:

  1. A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月夜忆舍弟》 by 杜甫
  • 《静夜思》 by 李白

诗词对比:

  • 比较袁枚与李白的作品,虽然主题都是夜晚与月光,但袁枚更注重细腻的情感描写,而李白则更强调豪放与壮丽的意境。两者各有千秋,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情感表达。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袁枚研究》
  • 《古诗词鉴赏入门》
  • 《中国古典诗歌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