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春•夜坐》

时间: 2024-09-19 20:56:31

芭蕉却报黄昏雨。

听不断、莲花双杵。

拥膝更支颐,趺坐浑无语。

冶游试问谁边去。

全不听、城头谯鼓。

应教短辕中,挥秃琅琊麈。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海棠春•夜坐
作者: 董以宁 〔明代〕
芭蕉却报黄昏雨。
听不断莲花双杵。
拥膝更支颐,
趺坐浑无语。
冶游试问谁边去。
全不听城头谯鼓。
应教短辕中,
挥秃琅琊麈。

白话文翻译:

诗的意思是:芭蕉树在黄昏时分报讯着下雨的到来,耳边似乎不断传来莲花盛开的声音。我抱膝而坐,支着下巴,静静地沉默着。想问一问,谁又在此时此刻离去,但却全然不理城头传来的鼓声。想必是那短辕的车夫,正在挥动着手中的琅琊麈。

注释:

字词注释:

  • 芭蕉:一种植物,常生长在南方,象征着雨季。
  • 却报:意为“却告诉”,此处指芭蕉向人传递黄昏的雨情。
  • 莲花双杵:形容莲花在夜晚的情景,双杵指的是一起敲击的声音,暗示着夜晚的静谧中仍有动静。
  • 冶游:指游玩、游览,此处可理解为问询游人。
  • 谯鼓:古代城头的鼓声,警示人们时间的流逝。

典故解析:

  • 琅琊麈:指的是古代的车夫所用的鞭子,象征着行走与离去,暗示着不舍的告别。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董以宁,明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以清丽、细腻著称,以抒情见长。

创作背景:
该诗作成于夜晚,诗人在静谧的环境中感受雨意,心中思绪万千,表达了对离去之人的惆怅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海棠春•夜坐》通过描绘黄昏的雨景,展现出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惆怅。开头的“芭蕉却报黄昏雨”,以芭蕉的雨声引入,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略显忧伤的氛围。诗中的意象相互交织,莲花的双杵声与城头的谯鼓声形成鲜明对比,前者是自然的低语,后者则是社会现实的喧闹。诗人通过“拥膝更支颐”的姿态,体现出自己在思考与沉默中对生命的感悟与反思。

整首诗在情感上显得十分细腻,既有对自然的细致观察,又有对人生的深沉思考。最后两句“应教短辕中,挥秃琅琊麈”,诗人以短辕车夫的形象作为离去和不舍的象征,表现出对流逝时光的无奈与对人事的思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芭蕉却报黄昏雨:描绘黄昏时分,芭蕉树传递着雨意,暗示着即将到来的雨。
  2. 听不断莲花双杵:耳边不断听到仿佛是莲花双杵的敲击声,象征着夜的寂静与生命的律动。
  3. 拥膝更支颐:诗人坐下,抱膝支颐,体现出一种沉思的状态。
  4. 趺坐浑无语:静坐无言,内心充满了复杂的情绪。
  5. 冶游试问谁边去:想询问游人,谁又在此时离去,透露出对人事的关心。
  6. 全不听城头谯鼓:对城头的喧闹声全然不在意,表现出内心的孤独。
  7. 应教短辕中:暗指应是车夫在短辕车中。
  8. 挥秃琅琊麈:象征着离去与不舍,表明与往事的告别。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和人的情感相互映衬,形成生动的画面。
  • 拟人:自然的声音被赋予情感,使得诗句更加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人事变迁的感慨,通过细腻的描写让人感受到一种无奈的孤独与深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芭蕉:象征着雨季与自然的生命力。
  • 莲花:代表着清雅与纯洁,同时也暗示着内心的宁静。
  • 谯鼓: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社会的喧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芭蕉却报黄昏雨”中的“却”字是什么意思?
    • A. 反而
    • B. 只是
    • C. 告诉
    • D. 说明
  2. 诗人坐下的姿态是什么?
    • A. 站立
    • B. 趺坐
    • C. 躺下
    • D. 行走
  3. “全不听城头谯鼓”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A. 兴奋
    • B. 忧伤
    • C. 无所谓
    • D. 快乐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1. 《夜泊牛渚怀古》:同样表现了对时间和生命的思考,但更侧重于历史的沉淀。
  2. 《静夜思》:描绘了思乡之情,两者都在静谧的夜晚中唤起深沉的情感,但侧重点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
  • 《董以宁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