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鱼儿 芜城清明》
时间: 2025-01-27 03:29:3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摸鱼儿 芜城清明
杏饧香闹花门巷,家家风外晴稳。
来时犹道江程短,定不短如愁鬓。
飞絮近。作酒恶寒轻只是无人问。
红丝砚润。便杜老伤春,江郎赋别,难写此时恨。
西湖路,最爱山联眉晕。
游船曾记归尽。绿杨阑角听莺坐,知我平生疏俊。
情一寸。回首处云容水态还相引。
天涯自哂。绕九里街中,三分月底,谁与寄芳信。
白话文翻译:
杏花的香气弥漫在热闹的花门巷,家家户户在阳光明媚的天气中安稳。
我来时还以为江的路程很短,然而却不如我愁苦的鬓发那样短。
飞舞的柳絮靠近,喝酒时的寒意轻轻袭来,偏偏无人问候。
红丝的砚台上墨水湿润。杜甫忧伤春天,江郎写别离,难以表达此时的怨恨。
在西湖路上,最喜欢山色朦胧的眉头。
游船曾经记得归来的尽头。绿杨的栏杆旁听黄莺在鸣唱,知道我一生都与俊秀无缘。
情感如同一寸,回首时云的模样和水的状态仍然互相引导。
天涯自会嘲笑,绕着九里街中,三分的月光,谁来寄送芳信?
注释:
- 杏饧:杏子做成的糖浆,香气浓郁。
- 飞絮:柳絮飞舞,春天的自然景象。
- 杜老:指杜甫,因其忧国忧民而常有伤春之感。
- 江郎:指江淹,因才华和情感而常写离别之作。
- 西湖路:西湖附近的景致,代表着美丽的自然。
- 九里街:指古代的街道,象征着人们的生活空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厉鹗(约1660-约1730),字云龙,号秋水,清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而闻名。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清明时节,恰逢春天,作者怀念往昔,表达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摸鱼儿·芜城清明》是一首充满了春日气息与离愁别绪的词作。开头通过描写杏花的香气和温暖的阳光,营造出一种生机盎然的春日氛围。然而,随着诗句的推进,作者却将读者的视线引向了内心的愁苦与孤独。诗中提到的“来时犹道江程短,定不短如愁鬓”,不仅展现了对美好时光的追忆,也流露出对现实时光流逝的无奈。
同时,诗中提及的“飞絮近”和“无人问”的对比,彰显出人与自然之间的微妙关系,反映了人在繁华背后所感受到的孤独感。接下来的部分,通过“杜老伤春”和“江郎赋别”,既是对历史名人的敬仰,也寓意着作者对无尽离愁的感慨。
最后,作者以对西湖的眷恋和对往昔的回忆,表达了对未来的迷茫和对生活的思索。整首词以清新丽雅的景象开头,却在细腻的情感刻画中逐渐转入沉重,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对春日美景的赞美与对人生无常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杏饧香闹花门巷:描绘春日花开的热闹场景,杏花香气扑鼻。
- 家家风外晴稳:表达家庭安宁的情景,晴朗的天气让人心情愉悦。
- 来时犹道江程短:回忆起曾经以为路途短暂,实际上却是愁绪绵长。
- 定不短如愁鬓:愁苦的时光似乎比时间更漫长。
- 飞絮近:春天的飞絮,轻盈而又让人感到孤寂。
- 作酒恶寒轻只是无人问:即使有酒相伴,寒意依旧,感到无人问候的孤独。
- 红丝砚润:表示写作时的情感与思绪在流动。
- 便杜老伤春:提到杜甫,表现出对春天的伤感。
- 江郎赋别:引入江淹,感叹离别之痛。
- 难写此时恨:此时的恨意难以表述。
- 西湖路,最爱山联眉晕:表达对西湖的深情,山色模糊如梦。
- 游船曾记归尽:游船的经历让人记忆犹新。
- 绿杨阑角听莺坐:描绘绿杨旁的景象,黄莺的歌唱。
- 知我平生疏俊:表达自己与俊秀无缘的自省。
- 情一寸:感情如同寸寸增长,内心愈加复杂。
- 回首处云容水态还相引:回首的瞬间,云水的景致依然吸引。
- 天涯自哂:即使在天涯,也只能自嘲。
- 绕九里街中:描绘街道的场景。
- 三分月底,谁与寄芳信:在月光下,感慨无人能寄情书。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飞絮近”和“作酒恶寒”,形成音韵的和谐。
- 拟人:将情感赋予自然,如“云容水态还相引”。
主题思想: 整首词通过描写自然景象,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在繁华背后的人生孤独,突显了时间流逝带来的伤感与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杏花:象征青春与美好时光。
- 飞絮:代表春天的轻盈与无常。
- 西湖:象征自然的美丽与内心的渴望。
- 月光:象征思念与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杜老”指的是哪位诗人?
- A. 李白
- B. 杜甫
- C. 白居易
- D. 王维
-
“飞絮”主要描绘了哪种季节的景象?
- A. 夏季
- B. 秋季
- C. 春季
- D. 冬季
-
诗中提到的“西湖路”最能代表什么?
- A. 生活的繁忙
- B. 美丽的自然风光
- C. 友情的长久
- D. 离别的痛苦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江淹《别赋》
诗词对比:
- 比较厉鹗的《摸鱼儿·芜城清明》与杜甫的《春望》,前者侧重春天的美景与个人情感的交织,后者则更多地表现了对国破家亡的深切忧虑。两者都在春日的背景下,呈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诗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