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赵侯保民惠政纪实诗 纪犒遣过军四
作者: 邵君美 〔宋代〕
客军过县没公凭,
百姓惊移怕起争。
犒物犒钱皆望外,
秋毫无犯奔程行。
白话文翻译:
客军经过县城,没有公文凭证,
百姓因惊恐而搬家,害怕发生争斗。
犒赏的物品和金钱都希望能拿到外边,
他们的秋毫之利也不敢侵犯,急忙赶路而去。
注释:
- 客军:指外来的军队。
- 公凭:官方的凭证或文书。
- 百姓惊移:百姓因恐惧而迁移居所。
- 犒物犒钱:指对军队的物质和金钱奖励。
- 秋毫无犯:指连最微小的利益也不敢侵犯,形容军队的纪律严明。
- 奔程行:急速行走,形容军队的匆忙。
典故解析:
本诗中提到的“秋毫无犯”出自《论语》,意指对百姓的尊重和保护,强调在征兵或出征时不应侵犯百姓的利益,体现了士人对民生的关怀和士兵的军纪。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邵君美是宋代的一位诗人,其作品多以关注民生、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思考而闻名。他的诗风质朴而不失深刻,常常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军事征调频繁的时期,反映了在军队经过时,百姓的恐惧与无奈,以及对军队纪律的期望。诗人通过此诗表达了对民众的同情和对军队行为的关注。
诗歌鉴赏:
《赵侯保民惠政纪实诗》通过简洁的笔触,生动描绘了战争带来的动荡与百姓的苦难。首句“客军过县没公凭”便直接引入了主题,表现了军队的随意性与对民众生活的影响。接下来的“百姓惊移怕起争”则传达了百姓的恐惧心理,生动地呈现出战争环境下的无奈与悲哀。
在描写中,诗人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而是通过平实的语言让人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与无情。最后两句“犒物犒钱皆望外,秋毫无犯奔程行”则表达出对军队行为的期待和对百姓利益的珍视,体现了诗人对良政的渴望和对和平的向往。
整首诗不仅反映了历史背景下的社会现实,也深刻揭示了人性在战争面前的脆弱与坚韧,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和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客军过县没公凭:外来的军队经过这个县城,却没有合法的凭证,暗示了军队的随意性和对地方的干扰。
- 百姓惊移怕起争:百姓因恐惧而迁移,显示出他们对军队的不安,反映了战争带来的恐慌。
- 犒物犒钱皆望外:军队期望得到的补给物资和金钱都希望能在外界得到,暗示了军队与民众之间的隔阂和对民生影响的忽视。
- 秋毫无犯奔程行:军队在行军过程中,不敢侵犯百姓的微小利益,体现出良好的军纪和对民众的尊重。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通过对军队与百姓的描写形成鲜明对比,突显战争对百姓生活的影响。
- 隐喻:诗中提到的“秋毫”隐喻着微小的利益和人们生活的细微之处,强调了对民生的关注。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反映战争对百姓生活的影响,以及对军队行为的期望。诗人通过对百姓的同情,表现出对和平、良政的渴望。
意象分析:
- 客军:象征外来力量和征伐的无情,表现出战争的不可预知。
- 百姓:体现普通人民的苦难与无助,反映出社会的底层声音。
- 犒物犒钱:代表对军队的物质支持,隐喻着战争对民生的影响。
- 秋毫:象征微小的利益,强调对民众权益的保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客军”在诗中指的是: A. 本地军队
B. 外来的军队
C. 退伍军人
D. 民兵 -
“秋毫无犯”表达了什么含义? A. 大肆劫掠
B. 完全不顾百姓
C. 尊重百姓的微小利益
D. 只关注军队利益 -
诗的主要情感基调是: A. 喜悦
B. 悲伤与无奈
C. 愤怒
D. 轻松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卖炭翁》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两首诗都表现了战争对民生的影响,但《春望》更侧重于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而《赵侯保民惠政纪实诗》则更关注于普通百姓的生活状态与心理感受。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论语》相关章节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