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膝》

时间: 2025-01-10 18:55:58

具体功非远,全躯恨已消。

安禅须足膝,觅句敢成摇。

悔不身齐足,时当事半腰。

行人只蒲伏,何处得逍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容膝
作者: 华岳 〔宋代〕

具体功非远,全躯恨已消。
安禅须足膝,觅句敢成摇。
悔不身齐足,时当事半腰。
行人只蒲伏,何处得逍遥。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某些具体的功夫并不遥远,但我全身的恨意已经消失。要想安静修禅,必须得用双膝支撑,想要写出句子却不敢轻易摇动(心思)。我后悔没有把身心调和,正当这个时候,事情却半途而废。行人只是趴伏在地,哪里才能得到真正的逍遥呢?

注释:

  • 具体功:指的是实在的修行或本领。
  • 全躯:全身、整个身体。
  • 安禅:安静地修禅,指内心的宁静和专注。
  • 足膝:双膝,表示修禅时的姿势。
  • 觅句:寻找诗句。
  • 蒲伏:趴伏,形容无所事事或无奈的状态。
  • 逍遥:指自由自在,没有束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华岳,字不详,生平及大致活动年代不清,作为宋代诗人,他的作品常反映出对修身养性的追求,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一个修行的时刻,华岳可能在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修行的真谛。宋代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诗人们常用诗歌表达内心的追求与感悟。

诗歌鉴赏:

《容膝》一诗,通过对修禅和人生状态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内心宁静的渴望和对外界纷扰的反思。诗中“具体功非远”的开头,传达了修行并非遥不可及,但随之而来的“全躯恨已消”则暗示了过去的种种情绪已然消散,心境的变化为修行创造了条件。

在“安禅须足膝”中,诗人提及了修行的具体姿势,强调了身心的统一与专注。接下来的“悔不身齐足”,则表现了对自己修行状态的不满与自责,反映出一种内心的挣扎与反思。

最后的“行人只蒲伏,何处得逍遥”,将诗人对自由自在状态的渴求与现实的无奈形成鲜明对比,营造出一种沉重的氛围。整体而言,诗人在表面上探讨修行,实际上却是在探讨内心的宁静与人生的无奈,具有深刻的哲理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具体功非远:强调修行的实际性和可达性。
  • 全躯恨已消:表达一种心灵的解脱与释然。
  • 安禅须足膝:提到修行的要求,暗示修行的艰辛。
  • 觅句敢成摇:表示对创造的努力和内心的不安。
  • 悔不身齐足:反思自己在修行中的不足。
  • 时当事半腰:暗示事情的进展不如预期。
  • 行人只蒲伏:描绘一种无奈、被动的状态。
  • 何处得逍遥:质疑如何才能真正获得自由和宁静。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修行比作一种身体的姿态,强调修行的严肃性。
  • 对仗:如“安禅须足膝”与“悔不身齐足”,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内心的修行与外在的困扰之间的关系,表现了诗人对心灵自由的渴望与对现实无奈的深思。

意象分析:

  • :象征着修行的姿势与内心的安宁。
  • 蒲伏:代表现实的无奈与束缚。
  • 逍遥:象征理想中的自由与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容膝》的作者是? A. 李白
    B. 王维
    C. 华岳
    D. 杜甫

  2. 诗中提到的“安禅须足膝”强调了什么? A. 身体的舒适
    B. 修行的专注
    C. 诗歌的创作
    D. 自由的追求

  3. 诗的最后一句“何处得逍遥”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思考? A. 对自然的热爱
    B. 对自由的渴望
    C. 对人际关系的反思
    D. 对诗歌的追求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by 李白
  • 《登鹳雀楼》by 王之涣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与华岳的《容膝》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宁静的追求,但王维更强调山水的意象,华岳则更注重内心的修行与反思。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诗词鉴赏指南》
  • 《古诗词的艺术与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