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万里扈封峦,群公遇此欢。
幔城连夜静,霜仗满空寒。
辇路宵烟合,旌门晓月残。
明朝陪圣主,山下礼圆坛。
白话文翻译:
在万里封山的壮丽景色中,众多的贵族相聚在此欢庆。
帐幕在夜晚显得宁静,霜降的武器映衬着空中的寒冷。
辇道上夜色与烟雾交融,旌旗门前的晨月已渐渐消逝。
明天我将陪伴圣主,在山下举行圆形的祭坛礼仪。
注释:
- 扈: 护卫,意指皇帝出行的队伍。
- 封峦: 指高山,表示神圣、庄严的场所。
- 幔城: 帐幕,指盛大的宴会场地。
- 霜仗: 霜打的武器,象征寒冷的天气。
- 辇路: 皇帝的行车路。
- 旌门: 旌旗的门,表示仪式的场所。
- 圆坛: 圆形的祭坛,是祭祀的重要场所。
典故解析:
“万里扈封峦”中的“扈”指的是皇帝出行的队伍,古代的封山通常是指皇帝巡游或祭祀的地点。在唐代,山峦被视为神圣的场所,常常与国家的祭祀活动联系在一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谔,唐代诗人,擅长描写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怀,作品多以抒情为主,兼具豪放与细腻的特点。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唐代,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盛况与文化繁荣,诗人通过描写宴会场景,表现了对国家繁荣的祝愿与对皇权的礼赞。
诗歌鉴赏:
《东封山下宴群臣》是一首描绘盛大宴会的古诗,展现了唐代政治和文化的繁荣。诗的开头用“万里扈封峦”描绘出高远的山峦背景,象征着皇权的威严和神圣,营造出一种庄重的气氛。接着,诗人描写了宴会的宁静和寒冷,通过“幔城连夜静”和“霜仗满空寒”,表现出一种肃穆的气氛,似乎在暗示着国事的重任与艰辛。
中间两句“辇路宵烟合,旌门晓月残”则通过对夜晚景色的描绘,传递出宴会前的宁静与期待,展示出唐代的繁盛与文化自信。而最后一句“明朝陪圣主,山下礼圆坛”则预示着宴会的意义,强调了对国家与皇权的忠诚与礼仪。
整首诗通过景物描写与情感抒发,表现了对国家的热爱与对皇权的尊重,展现出唐代士人的风雅与胸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万里扈封峦:描绘壮丽的山峦,寓意国家的巍峨与尊贵。
- 群公遇此欢:众位公侯在此欢聚,体现了政治的团结。
- 幔城连夜静:帐幕在夜晚显得宁静,预示着宴会的庄重和肃穆。
- 霜仗满空寒:武器在霜降中显得寒冷,暗示着国事的艰难与责任。
- 辇路宵烟合:夜色与烟雾融为一体,渲染出宴会前的神秘感。
- 旌门晓月残:晨月渐消,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变迁。
- 明朝陪圣主:表达了对皇帝的忠诚与陪伴。
- 山下礼圆坛:暗示仪式的重要性及对传统礼仪的重视。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辇路宵烟合,旌门晓月残”,形式对称,增强了诗的音韵美。
- 意象:如“霜仗”、“晓月”,通过具体的自然景象传达出情感的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宴会的描绘,表达了对皇权的尊重与对国家繁荣的希望,体现了唐代士人对政治的关注与文化的自信。
意象分析:
- 封峦: 象征国家的高贵与威严。
- 幔城: 代表盛大的宴会与团圆。
- 霜仗: 反映出国事的艰苦与责任。
- 晓月: 象征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沉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霜仗”象征什么?
- A. 冷漠
- B. 战斗
- C. 国事的艰难
- D. 自然景观
-
诗中“明朝陪圣主”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忧伤
- B. 忠诚
- C. 怀念
- D. 疑惑
-
“辇路宵烟合”中“宵烟”意指?
- A. 早晨的雾气
- B. 夜晚的气氛
- C. 烟火的景象
- D. 旅途的疲惫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比较张谔的《东封山下宴群臣》与杜甫的《春望》,两者都表现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心,但张谔更侧重于宴会的庄重与礼仪,而杜甫则更多地反映了战乱带来的忧虑。两者风格各异,体现了唐代诗歌的多样性与深刻性。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精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