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

时间: 2025-01-10 21:59:39

秋来林下不知春,一种佳游事也均。

绛叶从朝飞著夜,

黄花开日未成旬。

将曛陌树频惊鸟,半醉归途数问人。

城远登高并九日,茱萸凡作几年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九日
作者: 张谔 〔唐代〕

秋来林下不知春,一种佳游事也均。
绛叶从朝飞著夜,黄花开日未成旬。
将曛陌树频惊鸟,半醉归途数问人。
城远登高并九日,茱萸凡作几年新。

白话文翻译:

秋天来临,树林下却不知道春天的到来,这样的游览活动都是一样的美好。
红色的树叶从早到晚不停飘落,黄色的花朵在阳光下绽放,却还没到十天。
将要黄昏时,路旁的树木频频惊动飞鸟,半醉的我在归途上时不时地询问路人。
城外远处登高正值九月九日,茱萸花也不过是这几年的新事物。

注释:

  • 佳游: 美好的游览活动。
  • 绛叶: 红色的树叶,绛是深红色的意思。
  • 黄花: 黄色的花朵。
  • 将曛: 将要黄昏的时刻。
  • 茱萸: 一种植物,常在九月九日时用作佩戴以祈求健康。

典故解析:

“九日”是指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此节日有登高、赏菊、佩茱萸的传统,象征着长寿和避邪。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谔,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风格多样,擅长描绘自然景物与人文情怀。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九月九日重阳节,诗人借此节日抒发对秋天的感慨,表现出对时光流逝的思考。

诗歌鉴赏:

《九日》通过描绘秋日的自然景象与重阳节的习俗,表达了诗人对季节变迁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索。诗中“秋来林下不知春”一句,展现了秋季的来临带来的寂寞与孤独感,仿佛春天的美好已经离我们远去。紧接着的“绛叶从朝飞著夜”,则以生动的意象描绘了秋天的特点,红叶飞舞,给人一种萧瑟的感觉。

在“将曛陌树频惊鸟”中,诗人通过描写黄昏时的景象,反映出归途的迷惘与不安。“半醉归途”则传达了一种微醉后的恍惚状态,似乎在寻找与人交流的契机,增添了诗的情感层次。最后一句“城远登高并九日”,将重阳节的传统习俗与个人的感受联系在一起,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对未来的期待。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物与节日习俗的结合,表现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既有对美好秋季的赞美,又有对人生哲理的深思,具有浓厚的人文情怀。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秋来林下不知春”:秋天来临,树下却不知道春天的存在,表现出季节的变换和失落的情感。
    • “一种佳游事也均”:无论是春游还是秋游,都是美好的事情,表达了对游玩的热爱。
    • “绛叶从朝飞著夜”:红色的树叶从早到晚不停地飘落,寓意秋天的凋零。
    • “黄花开日未成旬”:黄色的花儿在阳光下开放,却未到十天,暗示着短暂的美好。
    • “将曛陌树频惊鸟”:黄昏将至,路旁的树木惊动了飞鸟,增添了秋日的寂静和孤独感。
    • “半醉归途数问人”:微醉的我在归途上询问路人,象征着对生活的迷茫和对交流的渴望。
    • “城远登高并九日”:远离城市,登高望远正值重阳佳节,强调节日的主题。
    • “茱萸凡作几年新”:茱萸花的佩戴是近年来的新习俗,反映了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 修辞手法:

    • 诗中使用了对仗与比喻手法,生动展现了秋日景象与情感。
  • 主题思想:

    • 整首诗围绕重阳节,探讨了时光流逝、人生感悟与自然景观的密切关系,表现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季节变迁的思考。

意象分析:

  • 绛叶: 象征秋天的到来,暗示生命的流逝。
  • 黄花: 代表生命的美好与短暂。
  • 茱萸: 传统文化中的长寿象征,体现节日的主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节日是什么? A. 中秋节
    B. 重阳节
    C. 端午节

  2. “绛叶从朝飞著夜”中的“绛”字表示什么颜色?
    A. 绿色
    B. 红色
    C. 黄色

  3. 诗中提到的“茱萸”是什么用途?
    A. 食用
    B. 佩戴以祈求健康
    C. 装饰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杜甫的《登高》

诗词对比:

  • 比较张谔的《九日》与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两者都表达了对重阳节的思考,但张谔更侧重于自然景象的描绘,而王维则强调人际关系与思乡之情。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流派与风格研究》
  • 《重阳节的文化内涵与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