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乙巳述哀十二首 其八 七月十五日》
时间: 2025-01-22 05:16:3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满江红•乙巳述哀十二首 其八 七月十五日
作者:董以宁
时值中元,为冥赦十方追奠。记唐代幡迎七圣,遍传宫殿。吾母生平堪细数,料无罪过罹幽谴。又何须佛会赴盂兰,今朝荐。结欲解,钱缘线。啖欲饱,花簪面。总未能免俗,子情聊遣。果得母兮同父在,算来只当家人宴。但空中曾否一加餐,何由见。
白话文翻译
在中元节这个时刻,为了亡灵的宽恕,四方都在进行追悼。我想起唐代时,曾为七位圣人设幡迎接,传遍了宫殿。我母亲的一生可以细细列举,想必没有什么罪过受到了幽冤。那么何必去佛前参加盂兰盆会,今朝我来为她送上祭奠。欲解这心结,钱与线都系在一起。想要享受美食,花簪装饰的面容。总是无法摆脱世俗,儿子的情感只能暂时发泄。若能和母亲同父亲一起在,算来就像是家人聚餐。那么空中是否曾经多加一份餐点,如何才能见到呢?
注释
- 中元:农历七月十五日,传统上为祭祀亡灵的节日。
- 冥赦:为亡灵祈求宽恕。
- 七圣:指唐代信仰的七位圣人。
- 盂兰:一种为亡者设的佛教祭品。
- 结欲解:结成的心结希望能够放开。
- 钱缘线:指用钱和线缠绕的象征,可能意指连接与牵挂。
- 啖欲饱:想要享用丰盛的食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董以宁,明代诗人,少有名声,但其诗词作品常表现出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七月十五日中元节,反映了对亡母的思念与追悼,表达了作者对亲情的深刻感受和对生死的思考。
诗歌鉴赏
《满江红•乙巳述哀十二首 其八 七月十五日》是一首充满情感深度的诗。诗人在中元节这个特殊时刻,表达了对已故母亲的怀念与追悼。诗中引入了历史典故和宗教元素,表现出一种超越世俗的情感。开头部分提到的“冥赦”、“唐代幡迎七圣”等,显示出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敬重与对逝者的追思。
整首诗的情感层次丰富,既有对母亲生平的细数,也有对自身情感的反思。诗人在追忆母亲的同时,流露出一种无奈与惆怅,尤其是最后两句“但空中曾否一加餐,何由见”,更是强调了对亲情的渴望与对逝去时光的无奈。这种复杂的情感通过细腻的文字得以传达,令人感同身受。
此外,诗中关于佛教的元素与世俗情感的交织,展现了人们在面对生死时的矛盾与挣扎。虽然作者希望通过祭奠来解心结,但最终仍感到无力。整首诗不仅是一种对母亲的追思,更是一种对人生命运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时值中元,为冥赦十方追奠:中元节时,四方为亡灵进行追悼,体现出对逝者的敬意。
- 记唐代幡迎七圣,遍传宫殿:回忆唐代时为七位圣人设幡迎接,展现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 吾母生平堪细数,料无罪过罹幽谴:细数母亲一生,认为她没有罪过,显示出对母亲的深情。
- 又何须佛会赴盂兰,今朝荐:质疑参加佛教仪式的必要性,强调个人情感的真实。
- 结欲解,钱缘线:心结希望能够解开,钱与线的比喻体现出情感的牵挂。
- 啖欲饱,花簪面:想要享受美食,花簪面容象征着对生活的向往。
- 总未能免俗,子情聊遣:无法摆脱世俗,儿子的情感只能暂时释放。
- 果得母兮同父在,算来只当家人宴:若母亲在世,与父亲一同相聚,像家人一样。
- 但空中曾否一加餐,何由见:空中是否能多一份餐点,表明对团聚的渴望与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钱缘线”象征情感的连接。
- 对仗:如“结欲解,啖欲饱”,增强诗的韵律感。
- 排比:通过列举表达对母亲的思念和对传统的敬畏。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母亲的追思,展现了对亲情的珍视,反映了生死之间的深刻思考,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个人情感的冲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中元:象征祭祀与追悼。
- 七圣:象征宗教信仰与传统。
- 母亲:象征亲情与温暖。
- 宴席:象征团聚与欢乐。
这些意象不仅承载了诗歌的情感,也反映了作者对生活、死亡和感情的深刻理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中元节是在哪一天?
- A. 农历七月十五
- B. 农历八月十五
- C. 农历九月十五
-
诗中提到的“七圣”指的是哪个朝代的信仰?
- A. 宋代
- B. 唐代
- C. 明代
-
诗中提到的“钱缘线”象征什么?
- A. 财富
- B. 情感的牵挂
- C. 友情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同样表达对亲情的思念。
- 《江雪》柳宗元:通过自然景象反映内心的孤独。
诗词对比:
- 李白与董以宁:李白的《静夜思》直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而董以宁则通过追忆亡母,展现对亲情的深刻反思。两者都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展现出对亲情的珍视。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董以宁研究》
-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
- 《中元节的文化意义与传统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