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亭 和韵送魏禹平同京少蕺山次山赋》
时间: 2025-01-11 11:07:3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燕山亭 和韵送魏禹平同京少蕺山次山赋
作者: 陈维崧 〔清代〕
为送人行,马上远山,也把晴蛾淡扫。
惜别情悰,中酒心期,自己殊难分晓。
一路相随,总输与道旁春草。
来早。怕梦里花多,意中人少。
计日迤逦吴关,和燕子杨花,一群齐到。
翠篷推处,白舫摇时,两岸露桃红小。
半幅蒲帆,浑疑是掠波沙鸟。
尤好。京口驿鲚鱼上了。
白话文翻译
为了送别朋友,我在马背上远眺山峦,轻轻撩动着晴空中的蝴蝶。
惜别之情涌上心头,酒中暗自期盼,自己却难以分清。
一路相随,最终只有路旁的春草陪伴我。
我来得太早,梦中花多,却意中人少。
数日后走到吴关,燕子和杨花齐飞,成群结队地到来。
翠绿的船篷推开时,白色的小船在摇荡,两岸桃花露出红艳的花瓣。
半幅的帆布,恍惚间似乎掠过波浪的沙鸟。
这更好,京口驿的鲚鱼已经上来了。
注释
- 晴蛾:指晴天的蝴蝶,象征着轻盈与美好。
- 悰:忧伤、惆怅之意。
- 春草:春天的草,象征着生机与希望。
- 吴关:古地名,指长江的一个关口。
- 翠篷:绿色的船篷,形象生动。
- 白舫:白色的小船,象征着宁静与优雅。
- 蒲帆:帆布,指船的帆。
典故解析
- 燕子:常象征春天的到来,代表希望与重生。
- 桃花:象征爱情与美好,常在送别时用来寄托离愁别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维崧(约1642-1710),字仲明,号秋水,清代诗人,擅长词曲,风格清丽而富有情感。他的诗作常常表现出对生活的细腻观察与深刻感悟。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送别友人之际,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惜与惜别的愁苦,结合了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
诗歌鉴赏
《燕山亭》是一首充满离愁别绪的诗作,透过细腻的描绘,诗人将自然与情感巧妙结合,表现出对友人离去的惜别之情。开篇的“为送人行,马上远山”,以一幅画面展现出送别的场景,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接着,诗人表达了内心的复杂情感,酒后心生期盼,却又难以理清思绪,体现出人们在离别时往往伴随的惆怅与无奈。
诗中通过描绘一路的景色,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希望,与诗人的情感形成对比,突显了离别的沉重。最后部分,诗人用生动的意象描绘出船行江上的美丽景象,这不仅是对自然的赞美,也是对友人未来的美好祝愿。整体而言,诗歌通过细腻的情感与生动的意象,展现了清代诗人对友情的深刻理解与珍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为送人行,马上远山:表达了送别友人的情景,诗人骑马在行,眼前是远山。
- 也把晴蛾淡扫:用轻盈的动作表现出清新的气息,象征送别的轻松与美好。
- 惜别情悰,中酒心期:表达了酒中思念的复杂情感。
- 自己殊难分晓:内心感受难以言表。
- 一路相随,总输与道旁春草:伴随的只有路旁的春草,感到孤独。
- 来早。怕梦里花多,意中人少:来得太早,梦中幻想的美好与现实的失落。
- 计日迤逦吴关:日子缓缓流逝,走向吴关。
- 和燕子杨花,一群齐到:燕子与杨花伴随,象征春意盎然。
- 翠篷推处,白舫摇时:描绘出船行的美丽景象。
- 两岸露桃红小:两岸桃花盛开,象征美好。
- 半幅蒲帆,浑疑是掠波沙鸟:形象生动,表现出水面的动感。
- 尤好。京口驿鲚鱼上了:最后的美好愿景,体现出诗人的祝福。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晴蛾”比喻美好的事物。
- 拟人:将自然景物赋予人的情感。
- 对仗:如“翠篷推处,白舫摇时”,形成和谐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离别的描绘,表达了对友情的珍重与对未来的美好期许,展现出清代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远山:象征离别的沉重与遥远。
- 晴蛾:象征轻盈与美好。
- 春草:象征生机与希望。
- 桃花:象征爱情与美好。
- 白舫:象征宁静与优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燕山亭》的作者是? A. 李白
B. 陈维崧
C. 杜甫 -
诗中提到的“春草”象征什么? A. 生机与希望
B. 伤感与离愁
C. 高兴与欢笑 -
诗的主题主要是关于什么? A. 自然风光
B. 友情与离别
C. 家国情怀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同样表达离别之情。
- 《江雪》(柳宗元):描绘自然景色的同时融入情感。
诗词对比
- 《燕山亭》与《送别》(王维):两首诗都表现了离别的情感,但《燕山亭》更注重描绘自然景色与情感的交融,而《送别》则更为直接。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作品选》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诗词风格与主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