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西湖巾子山楼
作者:谢与思(明代)
危楼閒倚太湖西,
春日花明柳荫堤。
莫遣画船歌舞散,
傍人山鬼夜深啼。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西湖巾子山旁的美丽景色。诗人闲坐在高楼上,面朝太湖,春日里花朵明亮、柳树荫浓。诗人希望画船上的歌舞表演能够持续,不要因为夜深而散去,夜晚的山中鬼怪声声啼叫,增添了几分幽怨。
注释:
- 危楼:高耸的楼阁。
- 閒倚:悠然地倚靠。
- 太湖:中国著名的淡水湖泊。
- 春日:春天的日子。
- 花明:花朵明亮盛开。
- 柳荫:柳树的阴影。
- 莫遣:不要让。
- 画船:装饰华美的船只。
- 歌舞散:歌舞表演结束。
- 傍人山鬼:山中鬼怪。
- 夜深啼:夜深时分的啼叫声。
典故解析:
本诗并未直接引用特定的典故,但“画船歌舞”常见于古代文人聚会的场景,表达了宴饮欢娱的生活情趣。诗中提到的“山鬼”,可以理解为古代传说中的山中精灵或鬼怪,反映出人们对自然与神秘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谢与思,明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作品多以自然山水为题材,清新自然,富有情趣。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春日,描绘了诗人对西湖巾子山的赞美,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留恋,反映了当时文人对自然与人文环境的热爱。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其清新自然的笔触,展现了西湖巾子山的春日美景。开头两句描绘了高楼的闲适与春日的生机,诗人坐在高楼上,悠然自得,静观湖畔的花柳,给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感觉。接着,诗人表达了对欢快歌舞的向往,希望这种欢乐的气氛能够持续下去,不因夜晚的降临而终止。最后一句提到的“山鬼夜深啼”,则为整首诗增添了一层神秘感,暗示着即使在美好的春夜,也有自然界中不可避免的幽暗一面,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复杂情感。
整首诗通过对比展现了春日的明媚与夜晚的孤寂,两者相辅相成。诗人对欢乐的渴望与对自然的敬畏,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人文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危楼閒倚太湖西:诗人悠闲地倚靠在高楼上,面朝太湖,表达了一种安逸的生活状态。
- 春日花明柳荫堤:春天的阳光照耀下,花艳丽、柳树成荫,描绘出美丽的自然景象。
- 莫遣画船歌舞散:希望华丽的画船上的歌舞表演能够不被夜晚打扰,展现出对欢乐的珍惜。
- 傍人山鬼夜深啼:提到夜晚深沉时,山中鬼怪的啼叫,暗示出一种神秘的氛围,增添了诗的意境层次。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春日花明”和“柳荫堤”,展现了和谐的音韵美。
- 拟人:将自然景象赋予人性,增强了诗的情感表达。
- 比喻:如“画船”,不仅指船只,还象征着生活的美好与享乐。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日的宁静与欢乐,表达了对自然美的热爱与对生活美好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对夜晚孤寂的感慨,展现了一个复杂而又富有情感的内心世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危楼:象征着高远的理想与追求。
- 太湖:代表了广阔的自然和无尽的自由。
- 春日:象征着生机与希望。
- 画船:代表着生活的富饶与欢乐。
- 山鬼:暗示神秘与未知的力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闲倚的是什么?
- A. 树
- B. 高楼
- C. 岸边
- D. 小船
-
春日的景象中,不包括哪个元素?
- A. 花
- B. 柳
- C. 雪
- D. 阳光
-
诗中提到的“山鬼”主要反映了什么?
- A. 欢乐
- B. 神秘
- C. 孤独
- D. 美好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鹿柴》相比,谢与思的《西湖巾子山楼》更侧重于春日的生机与人间的欢乐,而王维则将更多的情感寄托于自然的静谧与幽深,展示了不同的艺术风格与情感表达。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山水诗的艺术与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