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五首 其一》
时间: 2025-02-04 14:10:5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秋气萧森,登眺处那堪纵目。
忽回思,西泠桥畔,南屏山麓。
几片梧桐飘露白,千头橙橘垂烟绿。
更画船,箫鼓正纷纭,江南曲。
花月底,行觞促,河山外,啼鹃续。
叹无端,燕市频年击筑。
露冷刚来边塞雁,天寒未放东篱菊。
但高吟,独对暮云横,倾醽醁。
白话文翻译:
秋天的气息萧索而清冷,站在高处遥望,怎能尽情放眼?忽然回忆起那西泠桥旁和南屏山脚的情景。几片梧桐树叶在秋风中飘落,白色的露珠挂在上面,成千上万的橙子和橘子垂挂在烟雾缭绕的绿色枝头。更有那画船上,箫声和鼓声交织在一起,演奏着江南的曲子。花月夜中,酒杯相碰,河山之外,杜鹃在啼叫。感叹无奈,燕子市上每年都有人在击筑。露水刚落,已经飞来的雁子在边塞,天寒时节东篱的菊花尚未开放。此时我独自高歌,面对着横亘的暮云,倾杯畅饮。
注释:
- 萧森:形容秋天的气氛清冷而萧条。
- 登眺:登高远眺。
- 西泠桥:指的是杭州的西泠桥,是著名的游览胜地。
- 南屏山:指与西泠桥相邻的南屏山,风景如画。
- 箫鼓纷纭:形容乐器的声音交错复杂,音乐氛围热烈。
- 燕市:指燕子市,可能是一个集市,象征繁华。
- 倾醇醁:指的是倾倒美酒,尽情享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高士奇(1650-1732),字仲明,号元斋,清代诗人,以豪放的风格和独特的视角闻名。他的诗多描写山水、抒发情感,深受当时文人喜爱。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变迁与文化繁荣之时,诗人通过描写秋天的景色与内心的感慨,反映出对往昔的追忆和对当下的思考。
诗歌鉴赏:
《满江红·其一》展现了诗人对秋天的感受与思索,诗中渗透着浓厚的个人情感和对自然的敏感观察。开篇“秋气萧森”便以萧瑟的气氛引入,营造出一种孤独的氛围。而“忽回思”则表现出诗人对过往的追忆,带有一丝淡淡的忧伤。接下来的描写通过细致的景物描绘,从西泠桥到南屏山,展现了美丽的江南景色。此时,诗人不仅仅是在描绘自然的美,更是在表达对生活的感慨和对人事的思考。
诗中“花月底,行觞促”描绘了一种热闹的饮酒场面,反衬出外界的欢乐与诗人内心的孤独,流露出一种无奈的情绪。与“叹无端,燕市频年击筑”相结合,表现出人们在繁华表象下的疲惫与无奈,暗示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结尾处“但高吟,独对暮云横”则是整首诗的情感高潮,诗人选择在孤独中高歌,意味着他对生命的坚持与对美的向往。整首诗通过意象的交织和情感的流露,展现出一种深邃的哲理与对生活的细腻感悟,令人感慨不已。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秋气萧森:描绘了秋天的清冷和凄凉。
- 登眺处那堪纵目:表达了诗人登高远望的无奈。
- 忽回思,西泠桥畔,南屏山麓:回忆起过去的美好时光。
- 几片梧桐飘露白:细腻描写秋天的景色。
- 千头橙橘垂烟绿:表现自然的丰收与美丽。
- 更画船,箫鼓正纷纭:描绘热闹的江南音乐场景。
- 花月底,行觞促:展现了宴饮的欢快。
- 叹无端,燕市频年击筑:感叹生活的无常与繁华。
- 露冷刚来边塞雁:暗示秋天的来临。
- 天寒未放东篱菊:表现出一种期待与无奈。
- 但高吟,独对暮云横:诗人选择在孤独中吟唱,表现出一种超脱。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秋气萧森”将秋天比作萧索的状态。
- 拟人:如“啼鹃续”赋予杜鹃鸟以人性化的情感。
- 对仗:如“花月底,行觞促”,工整对仗,增加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往昔的追忆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叹,展现了一种在孤独中坚守自我的情感。
意象分析:
- 秋天:代表着凋零与思考的季节,象征着人生的无常。
- 西泠桥、南屏山:代表着美好的回忆与理想的归宿。
- 梧桐、橙橘:象征着丰收与美丽,同时也暗示着秋天的来临。
- 箫鼓:象征着人们的欢聚与热闹,形成对比于诗人的孤独。
- 暮云: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秋气萧森”表现了什么样的季节氛围?
- A. 热烈
- B. 萧索
- C. 生机勃勃
- D. 温暖
-
诗人提到的“西泠桥”与“南屏山”象征着什么?
- A. 繁华
- B. 美好的回忆
- C. 未来的希望
- D. 远方的理想
-
“叹无端,燕市频年击筑”中的“无端”指的是什么?
- A. 生活的美好
- B. 生活的无常
- C. 自然的美丽
- D. 诗人的孤独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
李白《将进酒》:同样表达了对人生的感叹与对美酒的热爱,但李白更强调豪放与洒脱,相比之下高士奇则在孤独中寻求寄托。
-
杜甫《月夜忆舍弟》:以家庭的思念为主线,表现出一种浓厚的人情味,与高士奇的孤独感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提供清代诗人的代表作及其解析。
- 《古诗词鉴赏指南》:介绍古诗词的鉴赏技巧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