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丙辰生日)》
时间: 2025-01-25 17:23:2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水龙吟(丙辰生日)
作者:刘克庄
儿童不识樗翁,挽衣借问年今几。
少如彦国,大如君实,披襟高比。
德业天渊,有些似处,须眉而已。
愿老身无事,小车乘兴,名园内行窝里。
做取出关周史。
莫做他下山园绮。
从人谤道,是浮丘伯,是庚桑子。
背伛肩高,幅巾藜杖,敞袍穿履。
向画图上面,十分似个,见端门底。
白话文翻译:
儿童们不认识樗翁,拉着衣袖问我今年几岁。
年龄少得像彦国(苏轼的别号),大得像君实(王安石的字),我披衣高坐。
道德和事业如同天渊,只有些许相似,须眉之间罢了。
希望我这老头子无所事事,开着小车,兴致勃勃地在名园里溜达。
想要提取出关于周朝的历史,
不要去做那些在山下园林中游玩的事。
别人的谣言说我是浮丘伯(古代隐士),是庚桑子(传说中的隐士)。
背有些驼,肩高,头戴宽巾,手持藜杖,穿着敞开的袍子。
在画图上看,十分相似,见到端门底下。
注释:
字词注释:
- 樗翁:樗树的老人,此处指隐士或年长的智者。
- 彦国:苏轼的别号,指其年轻时的才华。
- 君实:王安石的字,指其年纪。
- 德业天渊:形容道德和事业的差距深远。
- 庚桑子:古代隐士,代表一种隐逸的生活方式。
典故解析:
樗翁、浮丘伯、庚桑子等提及的历史人物和隐士,象征着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俗的超脱。这里面包含了对历史的反思和对个人生涯的自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1269),字廷佐,号石庵,宋代词人、诗人,具有很高的文学成就。他的作品常表现出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对人生态度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水龙吟》创作于丙辰年,正值诗人年老之际,表达了他对人生、历史以及隐逸生活的思考,反映出他对世俗名利的淡泊和对内心宁静的向往。
诗歌鉴赏:
《水龙吟》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词作,诗人通过儿童的提问引入对自我年龄和经历的思考。他用“樗翁”这一形象,传达了一种对智慧和经历的追求。诗中提到的“德业天渊”,让人感受到诗人对自己道德修养和事业成就的深刻反思。
在表达个人愿望时,诗人希望能够在名园中悠闲漫步,享受无事的宁静生活,这种渴望与他所面对的世俗繁华形成鲜明对比。通过对隐士形象的描绘,诗人展示了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向读者传递出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
整首词运用丰富的比喻和典故,让读者不仅感受到诗人的个人情感,也体会到一种对历史和人生的深刻思考。通过对比与反思,诗人在字里行间中展现出一种哲学的思考,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儿童不识樗翁,挽衣借问年今几。
- 描述儿童对年长者的疑惑和好奇,反映了诗人自嘲的意味。
-
少如彦国,大如君实,披襟高比。
- 通过对比,强调岁月的流逝和自我价值的思考。
-
德业天渊,有些似处,须眉而已。
- 表达了对个人成就的谦虚,承认与理想之间的差距。
-
愿老身无事,小车乘兴,名园内行窝里。
- 体现了对闲适生活的向往,渴望在名园中享受生活。
-
做取出关周史。
- 强调对历史的追求,想要从历史中获得教训。
-
莫做他下山园绮。
- 表达对世俗生活的拒绝,倾向于隐逸。
-
从人谤道,是浮丘伯,是庚桑子。
- 自我认同的隐士形象,表现出对外界评价的淡然。
-
背伛肩高,幅巾藜杖,敞袍穿履。
- 通过形象化的描写展现隐士的生活状态。
-
向画图上面,十分似个,见端门底。
- 结束时的自我调侃,带有幽默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儿童与樗翁的形象进行对比,传达出诗人对自身经历的思考。
- 对仗:整首词结构工整,有助于增强语言的美感。
- 夸张:用“德业天渊”夸大自我与理想的差距,增强对比效果。
主题思想:
整首词表达了诗人对年龄、历史、隐逸生活的思考,既有对过往岁月的反思,又有对未来生活的渴望。通过对隐士生活的描绘,传达出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和对世俗名利的淡泊。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樗翁:象征智慧与经历,代表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
- 名园:象征宁静的内心世界,反映诗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 藜杖:隐士的象征,代表超然脱俗的生活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樗翁”指的是谁?
A. 一个儿童
B. 年长的智者
C. 隐士的名字
D. 一位诗人 -
诗人希望在名园内做什么?
A. 参加宴会
B. 享受闲适生活
C. 学习历史
D. 游山玩水 -
诗中“德业天渊”表达了什么含义?
A. 事业成功
B. 道德和事业的差距
C. 对历史的反思
D. 对世俗名利的追求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水调歌头》
- 王安石《泊船瓜洲》
诗词对比:
苏轼的《水调歌头》和刘克庄的《水龙吟》都探讨了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但苏轼更侧重于对人生哲理的抒发,而刘克庄则通过隐逸的形象表达对世俗的超脱与对内心宁静的向往。两者在风格和情感上虽有不同,但都体现了对人生深刻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文学史》
- 《刘克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