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二十四日山中已寒二十九日处暑》

时间: 2025-01-26 23:06:20

尘世未徂暑,山中今授衣。

露蝉声渐咽,秋日景初微。

四海犹多壘,余生久息机。

漂流空老大,万事与心违。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七月二十四日山中已寒二十九日处暑 张嵲 〔宋代〕 尘世未徂暑,山中今授衣。 露蝉声渐咽,秋日景初微。 四海犹多壘,余生久息机。 漂流空老大,万事与心违。

白话文翻译: 在尘世间,暑气尚未消退,而在山中,人们已经开始准备冬衣。 露水中的蝉声渐渐低沉,秋天的景色刚刚开始显露。 四海之内战事未平,而我余生已久,不再参与世事。 漂泊在外,岁月空自增长,所有事情都与我的心意相违背。

注释:

  1. 徂暑:指暑气消退。
  2. 授衣:准备冬衣,指天气转凉。
  3. 露蝉:指在露水中鸣叫的蝉。
  4. 咽:声音低沉,即将停止。
  5. 壘:指战事。
  6. 息机:停止参与世事。
  7. 漂流:指漂泊在外。
  8. 老大:指岁月增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嵲是宋代诗人,其诗多表现个人情感和对时世的感慨。此诗创作于宋代,反映了诗人对时局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七月二十四日,诗人身处山中,感受到秋意渐浓,同时思及四海战事未平,个人漂泊无依,心境复杂。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尘世与山中的气候变化,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关注和个人命运的无奈。诗中“露蝉声渐咽”一句,以蝉声的低沉象征秋天的到来,同时也隐喻诗人内心的沉郁。“四海犹多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而“余生久息机”则表达了诗人对世事的超然态度。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简练,意象生动,展现了诗人对时代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洞察。

诗词解析:

  1. 首句通过对比尘世与山中的气候,突出了山中秋意的早临,暗示了诗人对世事的超然态度。
  2. “露蝉声渐咽”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描绘了秋天的到来,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沉郁。
  3. “四海犹多壘”直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与“余生久息机”形成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世事的超然态度。
  4. 末句“漂流空老大,万事与心违”总结了诗人的漂泊生涯和内心的无奈,情感深沉。

修辞手法:

  1. 对比:通过尘世与山中的气候对比,突出了山中秋意的早临。
  2. 拟人:“露蝉声渐咽”将蝉声拟人化,形象地描绘了秋天的到来。
  3. 对仗:“四海犹多壘,余生久息机”形成对仗,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诗人对时局的关注和个人命运的无奈。通过对比尘世与山中的气候变化,以及对蝉声、战事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世事的超然态度和对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1. 露蝉:象征秋天的到来,同时也隐喻诗人内心的沉郁。
  2. 秋日景初微:描绘了秋天的初景,反映了诗人对季节变化的敏感。
  3. 四海犹多壘:象征社会的动荡不安,反映了诗人对时局的关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露蝉声渐咽”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2. 诗中“四海犹多壘”反映了什么? A. 社会的动荡不安 B. 秋天的到来 C. 诗人的超然态度
  3. 诗的末句“漂流空老大,万事与心违”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无奈 B. 超然 C. 喜悦 答案:1. B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推荐阅读张嵲的其他诗作,如《秋夜》等,以深入了解其诗风和情感表达。 诗词对比: 可以与杜甫的《秋兴八首》进行对比,两者都表达了诗人对时局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宋诗选注》、《张嵲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