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即事 张嵲 〔宋代〕
屐齿休令破紫苔,柴门无客不须开。 雨余篱菊埋光去,木落前山献体来。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不要让木屐的齿痕破坏了紫色的苔藓,如果柴门没有客人来访,就不必打开。雨后,篱笆旁的菊花似乎失去了光彩,而树木落叶后,前山的景色更加清晰地展现出来。
注释:
字词注释:
- 屐齿:木屐的齿,指木屐。
- 紫苔:紫色的苔藓。
- 柴门:用柴草编成的门,指简陋的门。
- 雨余:雨后。
- 篱菊:篱笆旁的菊花。
- 埋光:失去光彩。
- 木落:树木落叶。
- 献体:展现身姿,指景色更加清晰。
典故解析:
- 无特定典故,主要描绘自然景色和隐逸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嵲(1096-1148),字巨山,号紫微,南宋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写山水田园,表达隐逸之情。此诗可能创作于他隐居期间,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欣赏和对简朴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是在一个雨后的秋日,作者观察到自然景色的变化,从而引发了对隐逸生活的思考和表达。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雨后秋日的自然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欣赏。首句“屐齿休令破紫苔”,以细腻的观察力描绘了紫苔的美丽,同时暗示了作者对自然环境的珍惜。次句“柴门无客不须开”,则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满足,不需要外界的干扰。后两句通过对篱菊和前山景色的描绘,进一步强化了这种隐逸和欣赏自然的主题。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展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造诣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句通过“屐齿”和“紫苔”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环境的珍惜和保护。
- 次句“柴门无客不须开”,则通过“柴门”和“无客”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满足。
- 后两句通过对“篱菊”和“前山”景色的描绘,进一步强化了这种隐逸和欣赏自然的主题。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屐齿”和“紫苔”、“柴门”和“无客”的对比,强化了主题。
- 拟人:“木落前山献体来”中的“献体”赋予了前山以人的动作,增强了形象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隐逸生活和对自然美的欣赏。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对比,表达了作者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环境的珍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紫苔:代表自然环境的美丽和脆弱。
- 柴门:代表简朴的生活和隐逸的愿望。
- 篱菊:代表秋日的景色和自然的变化。
- 前山:代表自然景色的清晰和美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屐齿休令破紫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A. 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感到遗憾 B. 对自然环境的珍惜和保护 C. 对隐逸生活的满足 D. 对秋日景色的欣赏
-
诗中“柴门无客不须开”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A. 喜欢热闹的生活 B. 对隐逸生活的满足 C. 对社交活动的厌恶 D. 对自然环境的珍惜
-
诗中“木落前山献体来”中的“献体”是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排比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欣赏和隐逸生活的向往。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表达了回归田园生活的愿望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词对比:
- 张嵲的《即事》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欣赏和隐逸生活的向往,但张嵲的诗更加注重细腻的描绘和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嵲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他的诗风和创作背景。
- 《唐宋诗鉴赏辞典》:提供了对唐宋诗人的作品的详细鉴赏和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