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君俞四首 其三》

时间: 2025-01-11 05:23:13

语解惊人固有神,始知无不是虚名。

方观去接天边翼,何事犹谐爨下声。

齐晋近能通歃血,江黄讵敢议鏖兵。

老来肺腑都荆棘,顿欲薅锄不计程。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次韵君俞四首 其三
李之仪

语解惊人固有神,始知无不是虚名。
方观去接天边翼,何事犹谐爨下声。
齐晋近能通歃血,江黄讵敢议鏖兵。
老来肺腑都荆棘,顿欲薅锄不计程。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经历了时间的沉淀后,感受到世事的虚妄与名声的空洞。人们的言语虽能让人惊叹,但最终却是空洞无物。诗人向往高远的理想,却被世俗的琐事所困扰。历史上齐国与晋国的联盟能够以血相交,但如今的江黄两国却不敢轻易讨论战争。老年之后,心中满是烦恼与荆棘,真想放下这些烦恼,去耕作,不再在意路程的长短。

注释:

  • 语解:言语的解释。
  • 惊人:使人惊奇的。
  • 固有神:本来就有的神奇。
  • 去接:向远方的目标伸展。
  • 爨下声:家中做饭的声音,指日常琐事。
  • 歃血:古代结盟的仪式。
  • 鏖兵:激烈战争。
  • 肺腑:心里所想。
  • 荆棘:比喻烦恼和困扰。
  • 薅锄:用锄头去拔除杂草。
  • 不计程:不在意路途的遥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之仪,字光庭,号紫阳,宋代诗人,出身于士族,才华横溢,是当时著名的词人和诗人,擅长于抒情和描写自然风光。他的诗词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李之仪感慨人生的晚年阶段,面对世事的无常和名声的虚妄,诗人通过古代的典故反思当下的局势与人际关系,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的无奈。

诗歌鉴赏:

李之仪的这首《次韵君俞四首 其三》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诗人对名声、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考。开篇即以“语解惊人固有神”引入,暗示言语的力量虽强,但往往是空洞的表现,表面上的惊叹实则掩盖了内心的空虚。接下来的“方观去接天边翼”则表现出诗人对理想的追求,他渴望能像鸟儿一样展翅高飞,然而“何事犹谐爨下声”却让人感受到日常琐事的束缚,似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让人感到无力。

历史上的齐国与晋国因为血盟而团结,而诗人将这一典故引入当下,感叹现在的江黄两国却不敢轻言战争,反映出当时政治环境的复杂与微妙。最后两句“老来肺腑都荆棘,顿欲薅锄不计程”则直白而真切地表达了诗人晚年的无奈与烦恼,想要放下这些心中的荆棘,回归简单的生活,去耕作。

整首诗在字句间流露出一种哲学的思考,诗人用古人的故事映射现状,表现了对人生的深切理解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同时也显示出一种无奈的叹息。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语解惊人固有神:言语的解释令人惊奇,说明诗人具有深厚的学识与见解。
  2. 始知无不是虚名:这让我明白许多名声都是空洞的。
  3. 方观去接天边翼:展望远方,想要追求理想与自由。
  4. 何事犹谐爨下声:为何仍然被琐事所困扰。
  5. 齐晋近能通歃血:历史上齐晋能以血盟相结。
  6. 江黄讵敢议鏖兵:如今的江黄两国却不敢轻言战争。
  7. 老来肺腑都荆棘:年老时心中满是烦恼与荆棘。
  8. 顿欲薅锄不计程:我想放下这些烦恼,去耕作,不再在意路途的长短。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烦恼比作荆棘,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内心困扰。
  • 对仗:诗中对于齐晋与江黄的对比,突出了历史的变化与现实的无奈。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对古代典故的回顾与对当下生活的反思,表达了诗人对名声的质疑、对理想的追求以及对现实的无奈,展现了深厚的人生哲学。

意象分析:

  • 惊人之语:象征着表面的光鲜与内心的空虚。
  • 天边的翼:象征着理想与自由的追求。
  • 爨下声:象征着日常琐事的无奈与束缚。
  • 荆棘:象征着人生中的烦恼与困扰。
  • :象征着希望与简单的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通过哪些典故反映对现实的思考? A. 齐晋的血盟
    B. 唐朝的繁荣
    C. 隋朝的灭亡

  2. 在诗中,诗人想要放下什么? A. 理想追求
    B. 生活琐事
    C. 对朋友的依赖

  3. 诗中“老来肺腑都荆棘”表达了什么? A. 诗人对青春的怀念
    B. 诗人内心的烦恼与困扰
    C. 诗人的乐观态度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赤壁赋》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诗词对比:

与李之仪的《次韵君俞四首 其三》相比,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表现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对理想的追求,二者同样体现了对现实的反思,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李之仪更显无奈,陶渊明则显得更加洒脱。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鉴赏辞典》
  • 《李之仪诗词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