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桐庐
刘克庄 〔宋代〕
桐庐道上雪花飞,一客骑驴觅雪诗。
亦有扁舟蓑笠兴,江行却怕子陵知。
白话文翻译:
在桐庐的道路上,雪花纷飞,一位客人骑着驴子寻找雪中的诗句。
也有扁舟和穿着蓑衣、戴着斗笠的兴致,然而在江上行舟,却又害怕让子陵知道。
注释:
字词注释:
- 桐庐:地名,位于浙江省,是著名的山水胜地。
- 雪花飞:形容雪花飘落的景象。
- 客:指游人在外的旅客。
- 骑驴:骑在驴背上,表示一种简朴的出行方式。
- 觅:寻找。
- 扁舟:小船。
- 蓑笠:蓑衣和斗笠,表示渔夫或农民的打扮。
- 江行:在江上行船。
- 子陵:指古人谢子陵,代表才华横溢的人。
典故解析: “子陵”指的是古代隐士谢子陵,他因隐逸而闻名,常被用来代表有才华但隐匿不显的人物。诗中提到“怕子陵知”,表达了对才华的敬畏和对被人认知的顾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景文,号浑斋,南宋著名诗人、词人。他生活在南宋时期,创作了大量的诗词,风格清新脱俗,常以山水自然为题材,表现个人情感与理想。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刘克庄游览桐庐时,正值雪天,借景抒情,表达对自然美的赞美及对文人生活的思考,反映出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文人之间关系的敏感。
诗歌鉴赏:
《桐庐》是一首描绘雪中旅途场景的诗,诗中通过简单的意象描绘出一个悠然的冬日游览画面,展现了诗人的情感与思考。开头两句“桐庐道上雪花飞,一客骑驴觅雪诗”,描写了雪花飘落的美景,诗人以“客”自喻,骑驴的形象传达了一种轻松自在的游历状态。此时,诗人似乎在寻求灵感,想要在这雪白的世界中找到诗句,反映出他对诗歌的热爱与追求。
接下来的“亦有扁舟蓑笠兴,江行却怕子陵知”,则引入了另一种意象——水边的渔舟,蓑衣和斗笠则暗示了一种劳动与生活的结合。诗人提出了对隐士的敬畏,表达了对才华与知遇的渴望,同时也流露出对被人识别的恐惧。这种对文人孤独与追求的思考,进一步深化了整首诗的意蕴,使人感受到一种既向往又无奈的情感。
整首诗语言简练,却蕴含丰富的情感与哲理,展现了刘克庄作为诗人的深厚修养与独特视角。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桐庐道上雪花飞”:描述雪花在桐庐的道路上纷纷飘落,营造出冬日的宁静与美丽。
- “一客骑驴觅雪诗”:通过“客”和“骑驴”的形象,表现出一种随意而悠闲的生活态度,诗人希望在雪中找到灵感。
- “亦有扁舟蓑笠兴”:引入另一种景象,描绘扁舟与渔夫的生活,表现出自然与生活的交融。
- “江行却怕子陵知”:表达出对隐士谢子陵的敬畏之情,反映出对文人身份的思考与隐逸生活的复杂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雪花”比喻灵感的降临,形象生动。
- 对仗:如“扁舟蓑笠”与“江行却怕”,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拟人:雪花如舞者般飞舞,增添了诗的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向往与对文人生活的思考,展现了他对独立人格与才华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对隐逸与知遇之间的矛盾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雪花:象征纯洁与灵感,营造出清新的意境。
- 驴:代表一种简朴的生活方式,体现诗人的自由精神。
- 扁舟:象征着渔夫的生活,反映出对自然的依赖与亲近。
- 蓑笠:象征劳动与生活的真实,暗示着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桐庐”指的是哪个地方? A. 江苏
B. 浙江
C. 福建
D. 广东 -
“一客骑驴觅雪诗”中“客”指的是? A. 游客
B. 渔夫
C. 诗人
D. 学者 -
“怕子陵知”中的“子陵”指的是哪个历史人物? A. 屈原
B. 谢子陵
C. 李白
D. 杜甫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陶渊明的《饮酒》
诗词对比: 将刘克庄的《桐庐》与王维的《山居秋暝》进行比较,两首诗都描绘了自然美,但刘克庄更侧重于雪中游历的孤独与追求,而王维则通过山水表达了内心的宁静与逍遥。两者在意象与情感上各有千秋,展示了宋代诗人的多样化风格。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刘克庄诗文集》
- 《古典诗词技巧与赏析》
这些书籍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入理解古诗词的魅力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