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

时间: 2025-01-25 22:56:37

漕舟帆底客登楼,漂母祠前树报秋。

地枕江湖连岱岳,天开淮海是扬州。

战场旧握群雄策,河势初分二水流。

自是世儿无具眼,坐输荆布识王侯。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漕舟帆底客登楼,
漂母祠前树报秋。
地枕江湖连岱岳,
天开淮海是扬州。
战场旧握群雄策,
河势初分二水流。
自是世儿无具眼,
坐输荆布识王侯。

白话文翻译:

在漕船的帆影下,客人登上楼阁,
漂母祠前的树木已经开始传递秋的消息。
大地依偎着江湖,连接着岱岳,
天空开阔的淮海就是扬州。
昔日战场上,英雄们曾握紧权谋策略,
河流的走势开始分开成两条水流。
世间的人们果然是无眼的,
坐在这里却输给了荆布,认不出王侯。

注释:

字词注释:

  • 漕舟:指运粮的船只。
  • 漂母:漂母是古代一个以漂流为生的母亲,后成为孝道的象征。
  • 岱岳:指泰山,象征着高大和稳重。
  • 淮海:指淮河和海,象征着繁华的扬州。
  • 荆布:指荆轲与布衣,代表平民与王侯的对比。

典故解析:

  • 漂母的典故出自《史记》,其故事传递了孝道与坚韧不拔的精神。
  • “荆布识王侯”意指世人常常无法识别真正的英雄和权贵,反映了历史的无常与人心的复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方畿,清代诗人,生于明末,曾任职于地方官。方畿的诗风清新自然,善于描绘山水景色及抒发个人情感,作品常具有历史厚重感和人文关怀。

创作背景: 《淮南》创作于清代,这一时期,政治动荡频繁,社会变革加剧。方畿通过描绘淮南的自然与历史,反映了对故土的思念和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淮南》是一首描绘自然风光与历史文化交融的诗作。诗中描绘的江湖、岱岳、漂母祠等意象,不仅展现了淮南地区的自然美景,也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首联通过“漕舟帆底”和“客登楼”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悠远的旅途感,暗示诗人对远方的思考与期盼。次联则通过“树报秋”传达出季节的变迁,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

在下半部分,诗人借用历史的视角,回顾了过去的英雄与智谋,展现了对历史人物的深切怀念。最后两句则引人深思,揭示了世人对英雄的无知与无眼,表达了对历史和人心的冷静观察。

整首诗风格典雅而含蓄,既有对自然美的欣赏,又有对历史的反思,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对人生的哲学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漕舟帆底客登楼:在船的帆影下,旅人登上楼阁,描绘出一种旅途的情景。
  2. 漂母祠前树报秋:漂母祠前的树木已经开始变色,象征着秋天的到来。
  3. 地枕江湖连岱岳:大地与江湖相依,远处的岱岳高耸入云,象征着大自然的雄伟。
  4. 天开淮海是扬州:天空广阔的淮海,指向繁华的扬州,表现出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5. 战场旧握群雄策:昔日战场上,英雄们曾经握有权谋,反映了历史的波澜壮阔。
  6. 河势初分二水流:河流的走势开始分开,暗示着历史的变迁和未来的分岐。
  7. 自是世儿无具眼:世人果然是无眼之人,暗指人们对历史和英雄的无知。
  8. 坐输荆布识王侯:坐在这里却输给了荆布,无法识别真正的王侯,体现对世态的感慨。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地枕江湖”形象地表达了地与水的亲近关系。
  • 对仗:如“战场旧握群雄策,河势初分二水流”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拟人:如“树报秋”赋予树木以情感,使自然景物更具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淮南自然风光和历史人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对历史的思考以及对世态人情的深刻感悟,展现了历史的无常和人心的复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漕舟:象征旅途与漂泊。
  2. 漂母祠:代表孝道与人文精神。
  3. 岱岳:象征高大雄伟的自然。
  4. 淮海:象征繁华与历史交融。
  5. 战场:暗示历史的波澜壮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漂母”指的是: A. 一位母亲
    B. 一处山水
    C. 一种动物
    D. 一种植物

  2. “地枕江湖连岱岳”中“岱岳”指的是: A. 泰山
    B. 黄山
    C. 嵩山
    D. 华山

  3. “自是世儿无具眼”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历史的怀念
    B. 对世人的失望
    C. 对自然的赞美
    D. 对生命的赞美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可对比方畿的《淮南》和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均描绘自然景色,但方畿更强调历史的思考与人情的复杂,而王维则更侧重于自然的宁静与内心的平和。两者各具特色,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与情感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