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同重阆秋岳登虎丘 其二》

时间: 2025-01-27 03:24:48

台畔人初散,虚亭月可中。

寒烟沈鹤涧,疏磬落天风。

光满疑无地,人行恍在空。

忘言契禅悦,还欲叩生公。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月夜同重阆秋岳登虎丘 其二
作者: 金志章 〔清代〕

台畔人初散,虚亭月可中。
寒烟沈鹤涧,疏磬落天风。
光满疑无地,人行恍在空。
忘言契禅悦,还欲叩生公。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个月夜的宁静场景。诗的开头,诗人看到台边的人们刚刚散去,月光洒在虚亭之中,显得格外明亮。接着,寒烟笼罩着鹤涧,稀疏的磬声在天风中回荡。月光照耀,似乎没有地面,人行其中,仿佛置身于空中。最后,诗人觉得无言的禅意让他心悦神怡,想要再一次叩问生公的真谛。


注释:

  • 台畔:指的是高台边上,通常是供人休息或观景的地方。
  • 虚亭:空灵的亭子,象征着宁静与淡泊。
  • 寒烟:冷冽的烟雾,营造出一种清冷的氛围。
  • 沈鹤涧:鹤涧被烟雾所笼罩,显得深邃而神秘。
  • 疏磬:稀疏的磬声,磬是一种打击乐器,常用于佛教仪式,象征着清净与禅意。
  • 生公:指代禅宗的祖师,代表着一种智慧与启迪。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金志章,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主要以山水诗和咏怀诗著称。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常融入个人的哲理思考,表现出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理解。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一个月夜,可能是诗人在虎丘游览时的所感所悟。虎丘以其秀丽的山水和丰富的文化底蕴著称,常吸引文人骚客前来吟咏。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远的意境,展现了月夜下的自然之美和内心的宁静。开篇“台畔人初散”,给人一种孤寂的感觉,而“虚亭月可中”则是对月光的抒发,体现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融。接下来的描写中,寒烟、鹤涧、疏磬等意象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禅意深远的境界,仿佛时间在此刻静止。

“光满疑无地,人行恍在空”,这一句通过对光影的描绘,进一步深化了诗中的空灵感,表现出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迷惘。而最后两句则是诗人心灵的升华,表达了对禅宗思想的向往与寻求,渴望在无言的契合中体悟更深的道理。

整体上,这首诗不仅仅是自然景色的描写,更是心灵的探索与哲思的呈现,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台畔人初散:描绘人们在月夜聚散,设定了诗的环境。
  2. 虚亭月可中:月光洒在亭子中,渲染出一种宁静而美丽的氛围。
  3. 寒烟沈鹤涧:寒冷的烟雾笼罩在鹤涧之上,增加了神秘感。
  4. 疏磬落天风:磬声在风中传递,象征着内心的平静与禅意。
  5. 光满疑无地:月光照耀,如同没有地面,营造出一种梦幻感。
  6. 人行恍在空:人在这光影中仿佛漂浮,表现出一种迷失感。
  7. 忘言契禅悦:无言的状态中,与禅的契合,内心的满足。
  8. 还欲叩生公:渴望继续探寻生死的真理,表达对智慧的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月光与宁静的境界进行比拟,增强意象的表现力。
  • 拟人:通过“人行恍在空”,赋予人以灵动的形象,增强诗的情感。
  • 对仗:如“寒烟沈鹤涧,疏磬落天风”,工整的结构使诗歌更为和谐。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对生命的思考,传达出一种追求智慧与真理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 月光:象征着纯净、宁静与智慧。
  • 寒烟:代表着神秘与深邃,暗示内心的思索。
  • 鹤涧:象征着高雅与超脱,反映出诗人的心境。
  • 疏磬:与禅相关,象征着内心的宁静与启迪。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

    • A. 唐代
    • B. 宋代
    • C. 清代
    • D. 明代
  2. “虚亭月可中”描绘了什么景象?

    • A. 亭子里的水
    • B. 亭子里的月光
    • C. 亭子里的人
    • D. 亭子里的花
  3. “寒烟沈鹤涧”中的“寒烟”给人什么感觉?

    • A. 温暖
    • B. 神秘
    • C. 喧闹
    • D. 快乐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同样描绘了月夜的宁静与思乡之情。
  • 《月夜忆舍弟》(杜甫):表达了月夜下对亲人的思念。

诗词对比:

  • 金志章 vs. 李白:两位诗人都擅长于描写月夜,但金志章更注重内心的哲理思考,而李白则更具豪放的情感与壮阔的景象。
  • 金志章 vs. 杜甫:金志章的作品偏向于宁静的禅意,而杜甫则常常融入人间的苦难与思念。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介绍清代诗人的作品与风格。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对古典诗词的解析与研究。